从出版的第一本书《华英初阶》,到人手一本的《新华字典》,再到各类学术著作,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现代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近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面积400余平方米,含图片700余幅、文字7万余字,并展出各时期重要出版物、历史文献、20世纪20年代上海宝山路商务总部建筑群模型,以及“四部丛刊”书柜等展品,第一次较详细地展示了商务印书馆126年的企业史及文化出版史。
观展·解码
中国现代出版的开端
126年前,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的开端。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现代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了6万余种图书,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大部分文化名家,都与商务印书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华英初阶》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本书,《华英进阶》(1898)是国内第一部中英文对照排版印刷的英语教科书,《马氏文通》(1898)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商务书馆华英字典》(1899)是大陆第一部英汉字典……面对展厅内的展品和照片,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谈起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言语间充满自豪,“商务创办人夏瑞芳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在美国人创办的印刷所工作,由此学习了印刷业。因为不满美国人的压迫,他联络亲朋好友,攒了一些钱,创办了商务印书馆。他认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印刷业。”顾青说,商务印书馆诞生于上海江西路德昌里,小小弄堂里有了印刷机后,商务印书馆从印刷票据、账本开始了漫漫征途。
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此次将很多影响中国近现代,如今依然影响深远的重要图书、人物、事件等,以历史陈列馆的形式固化下来,旨在打造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基地。顾青告诉记者,陈列馆开馆后还将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讲座和阅读活动,成为全民阅读活动基地、文化活动打卡地,助力推进全民阅读。
秉持信念从废墟中复兴
20世纪20年代上海宝山路商务总部建筑群模型位于陈列馆最显要位置,再现了商务印书馆当年的兴盛景象。
建筑群模型包括印刷所、东方图书馆、编译所、发行所、尚公学校(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实验小学)、员工宿舍等,顾青说:“商务印书馆当年位于上海宝山路,那是个文化荟萃的地方,商务印书馆已是一个大规模的现代文化企业,企业规模居远东第一位。”顾青指着模型说,东方图书馆是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以收藏古籍、地方志、中外杂志为主,其中古籍7万余册,善本孤本35000册,《永乐大典》25册。
然而,1932年,商务印书馆遭到了历史上重大的劫难,“一·二八事变”后,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淞沪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被毁于一旦。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曾叫嚣,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载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焚毁,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顾青指着展览中的图片说,“这些残垣断壁是我们第一、第二印刷所,还有第三印刷所的大厦都被焚毁,东方图书馆珍本古籍化为灰烬,当时火势燎原,纸灰飞扬。”正是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当时留下了一句口号:“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商务印书馆所有办公场所、发行所、分馆都写着这句口号,“这是‘商务人’的信念,秉持这样的信念,大家从废墟中清理资产,开始复兴工作,当年出版物就超过了上一年。”顾青说。
观展·亮点
《新华字典》 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
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里,《新华字典》是个重要存在,各种年代的字典如今陈列在玻璃展柜里,见证着历史。
顾青说,《新华字典》最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一批语言学家和一批最先进的文化人,如魏建功、吕叔湘、王力等共同策划的。“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有80%的文盲,当时的历史任务就是扫盲,我们需要一本国民的字典。但过去的字典都是用文言文来释字释词,普通人读不懂,所以需要有一本字典用白话文、用口语来解释字词,为扫盲服务。”《新华字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949年开始筹备,人教社1953年初版,1957年改版之后,正式进入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华字典》不停修订,5至7年就出一次新版。为什么要不停修订?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近几十年,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变化。”顾青说,目前读者正在使用的是《新华字典》第12版。
对于《现代汉语词典》,大家同样耳熟能详。顾青介绍,这本词典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筹划,60年代进行相关工作,1978年正式推出。“吕叔湘、丁树声为代表的一大批最优秀的语言学家成就了《现代汉语词典》,这本词典至今已修订至第7版。”
“《新华字典》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现代汉语词典》支撑中国人民富起来。”顾青饱含感情地说,语言学家丁树声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事业中,商务印书馆在整理《丁声树文集》的时候,发现他留下来的文字不算多。“什么是把学问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丁树声先生做出了最强有力的回答,他是我们的榜样。”
百年老风琴 蕴含多元经营“大世界”
陈列馆里,一架老式风琴透着沧桑岁月特有的格调,这是一百年前商务印书馆制造的,这架风琴也是这家出版企业早年间多元经营的一个见证。
顾青说,商务印书馆能造风琴,不仅有实物为证,也可以从当年《东方杂志》刊登的“各式风琴”广告中看出来。
事实上,商务印书馆当年涉足的领域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顾青说,“商务”拍过中国第一次运用特技摄影拍摄的电影《清虚梦》,著名的万氏兄弟就是在“商务”开始做动画的,他们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
不仅如此,1919年,商务印书馆工程师舒震东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部有实用价值的华文打字机,轰动一时。除此之外,“商务”还出产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用的风琴等教学仪器、动植矿物标本模型、运动器械、幼童教具、儿童玩具、农工蚕商等试验用具,而办公学习必备的墨水、胶水、毛笔、粉笔、墨锭、印泥及各种文具等,更是不在话下。
“四部丛刊”书柜 对古籍保存的不朽尝试
在展厅里,一个看起来并不是很起眼的书柜立在角落里,但正是这个“四部丛刊”书柜和出版史的奇迹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15年3月11日,《商务印书馆拟印〈四部举要说略〉》一文在《申报》登载;5月29日,张元济向各位股东报告,“……现在并拟刊印旧书,定名《四部举要》,计万余卷,积高约百尺以上。二书可称本公司编辑上最大之事业。”这里提到的“二书”便是《辞源》和《四部丛刊》,也正是从这时起,由张元济策划并主持的《四部丛刊》影印出版正式进入了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蓝图。
《四部丛刊》由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张元济主持编辑,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网罗宏富,工程浩大。从1919年至1936年,全套出齐跨越17年之久。据介绍,这部丛书把我国古代重要的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代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都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编排成经史子集四部分,先后出了“初编”、“续编”、“三编”,实共502种,分装成3100多册。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我国新出的规模最大的丛书。
为了出好这套影印丛书,商务印书馆可谓费尽心思。采用石印法影印,缩小原书尺寸,但开本虽小而字体却不算太小,既便于收藏,又保留了古书字大悦目的原貌。所选用的古书底本,都是流传稀少、校勘精良的珍本善本。这是近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古籍保存的一次成功且不朽的尝试。著名版本学家叶德辉曾大赞此书:“以浩如烟海之簿籍,择尤提要,成此鸿编,《百川学海》无此规模,《永乐大典》逊其精要……此书一成,信为空前绝后之作。”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