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基层医疗赋能是一道“必答题”

宋鹏伟

  2月26日,市卫健委发布消息,我市第十二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暨实践技能考试举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省市二级及以上医院的89人参加考试。截至目前,我市共培养全科医生1741人,基本满足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太原晚报》2月27日)

  近日有条微博引发热议:博主感慨自己虽属高收入人群,但在亲友聚会中往往缺乏存在感,倒是当医生和老师的,更受大家关注。后面点赞最多的评论,大意如下:你钱再多也只属于你,但这些职业的人,对大家更“有用”。

  人到中年,父母和孩子的健康,确实是绕不开的问题。倘若谁家儿女的另一半找了个医生,亲友也会觉得多了些依靠。大到某些病该去哪家医院找哪位医生,小到什么情况需要去医院、哪个药副作用小,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关键时刻,有个可以问询的人,能安慰几句也是好的。

  更不必说,现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人社部也指出,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远高于年轻人,如果动辄因头疼脑热和慢性病往大医院跑,必然会加剧“看病难”,也会给个人和医保带来沉重负担。

  解决之道,唯有大力培育全科医生,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一方面,做强基层医疗,有助于化解资源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三甲医院,主要解决疑难重症,即使建设再多分院,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所有医疗需求。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静脉采血、留置尿管、心电图检查和清创、输液、换药等基本医疗项目,完全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或通过家庭医生上门来完成,患者也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面对老龄化趋势,必须发挥全科医生职能、推进医防融合。简言之,就是改变“医”强“防”弱的局面,从过去“单病种防治为主”的慢性病管理逐渐走向“多病种共防”的一体化融合模式。不仅治病,更要“治未病”,防止小病变大病,进而逐步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为群众提供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当然,全科医生并非所有病都能看、任何领域都是专家,他们的优势在于掌握全面的医疗常识和基本技能,更能够全程连续跟踪病患的医疗需求。从医患关系角度而言,家庭医生与病人接触多,更有亲和力,不仅熟悉病人的身体和经济情况,而且容易被充分信任,有时间和精力充分沟通,这些对最终取得良好医疗效果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基层医疗体系的强大,也会为推动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层医疗服务的需求往往是弹性的,服务越好,需求量越大。因此,需要动态衡量基层医疗服务需求,将工作重点从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转向提升服务质量,切实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此外,还须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力度,在从业待遇、培训机制和上升通道方面解除全科医生的后顾之忧,真正体现资源下沉,从而确保全科医生“下得去、有干头、留得住”,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今日观点
   第03版:都市新闻
   第04版:深度报道
   第05版:健康信息
   第06版:热线新闻
   第07版:社会新闻
   第08版:中国关注
   第10版:中国关注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十年两会·温暖记忆
   第13版:中国广角
   第14版:中国关注
   第15版:中国广角
   第16版:国际新闻
   第17版:国际观察
   第18版:国际广角
   第19版:文体山西
   第20版:文娱新闻
   第21版:文娱新闻
   第22版:体育新闻
   第23版:体育新闻
   第24版:天龙晋风
话外音
为基层医疗赋能是一道“必答题”
分享好人故事 传递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