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书信曾是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今,随着信息传播手段日益丰富,提笔写信的人已经不多。我市邮政部门率先为现存的163个邮筒“赋码”,不仅更好满足了“小众”的用邮需求,也让邮筒、书信共同构建起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书信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与情感。见字如面、展信佳……在老辈人的记忆里,曾经写一封信的字斟句酌,等待信件时的耐心,都是一件“难忘而美好的事”。书信在那段车马都慢的时光里,承载了人们太多思绪和乡愁。在今天,信息瞬间传递,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回应,电话旁、屏幕前,就只剩下人们的着急与焦虑。同样是一种期待,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样感受,如今人们已经很难体会到“慢时代”的美好。
像邮筒这样带有时代记忆的“老物件”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值得庆幸的是,书信虽然不再是人们传递信息的主流,但明信片、商业信件、公函或银行卡单等仍然需要投寄,邮筒作为便民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依然有其存在的功能和价值。用数字化手段为邮筒管理赋能,邮政部门在小邮筒上做起了“大文章”,让“老物件”紧跟时代。这样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如何搭载数字时代快车,深入挖掘“老物件”的当代价值,传承文化记忆,值得人们深思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