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嗣同与“残雷”琴

孙晓晔
“残雷”琴背面
  在古代汉语中,“琴”这个词,曾专指古琴。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寄思抒情的方式之一,在古代文人“琴棋书画”的四大修养中居于首位。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张名为“残雷”的清代古琴,是上世纪50年代由社会捐赠的。琴长约120厘米,宽不足20厘米,琴身两侧为对称的波浪纹造型,是古琴中经典的“落霞式”。琴体遍施黑漆,古朴典雅,背面刻有“残雷”二字并填以石绿色。这“残雷”二字是从何而来呢?故事要从湖南浏阳谭家大院内的两棵百年梧桐树说起。

  1882年夏天,这两棵梧桐树遭遇雷击,其中一棵被劈为枯木。9年后,谭家一位26岁的青年将院中雷霆之后崩残的梧桐枯木伐下,制成了两张古琴,并分别命名为“崩霆”“残雷”。

  古琴背面“残雷”二字之下,附有一首小诗:“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诗后署名:“谭嗣同作”,并配有红色“壮飞”二字的篆文印章,而“壮飞”正是谭嗣同的字。

  此外,琴背中部控制共鸣的“龙池”内,也刻有一行小字,内容大致是该琴为浏阳谭嗣同于清光绪十六年(1891)监制。这些信息都向我们表明,这张“残雷”琴属于维新变法的义士——谭嗣同。

  谭嗣同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事迹广为人知,他自幼习武、一身侠义,奉文天祥的遗物“凤矩剑”为傍身至宝,又以琴声载君子之道,将琴作为修身之器,可谓文武兼修,曾有“剑胆琴心”的雅号。“残雷”琴,正是他在维新变法岁月中寄情抒怀、以音传道的一件心爱之物。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渲染着中华民族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的底色;谭嗣同那激昂奋进的琴音也时常回响在中华儿女的耳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在曲折艰难中不断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如今,观琴思志士,可谓舍生取义,牺牲精神常在,琴载大道,自强之音不绝!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光影太原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际新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文博
《天堑通途》
宋元“惊喜盏”
沥 粉
何谓“山水钞”
刖人守囿 青铜流韵
谭嗣同与“残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