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战一线,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今日起,开设专栏“最美科技工作者风采”,选取部分荣获2021年“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科技工作者,希望用他们的事迹激励更多人,共同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西篇章的伟大实践而努力奋进。
“成功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收到这个好消息时,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的主任李国忠正忙着征集将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落地转化的科技成果,春节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科技筑梦,创新未来。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科技创新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大科技工作者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李国忠就是其中的一位,为了让科技助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他不断探索技术转移服务的新路径。
为校企合作“穿针引线”当“红娘”
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如何和企业需求对接?谁为校企合作“穿针引线”?在太原科技转移促进中心工作十几年,李国忠觉得自己如同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牵线搭桥的“红娘”。“近年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增长,彰显了我市科技发展的巨大活力。”为促进技术成果交易,精准服务产学研的创新发展,李国忠深入企业宣讲政策,帮助企业与科研机构对接,寻求最适合的科技成果,并帮助企业享受减免税的政策等。
当“红娘”是一项技术活儿,现场“牵线”才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为供需双方架起“鹊桥”。该中心不仅面向企业开展需求长效征集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征集及定期发布,李国忠和同事们还深入我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点对点”服务,促进技术和需求精准对接。
仅2020年,该中心共征集到企业信息2252项,科技创新有关需求1779项,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24006项。在他和同事们的多方协助下,先后为中电科二所、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引进同济大学、中科院煤化所等研发的科技成果十余项,实现了校企合作。如今,上述数字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
培养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经纪人”
你知道科学技术也有“经纪人”吗?在李国忠看来,技术与市场的共生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他们是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目的,从事技术转移中介服务等,并取得合理佣金的专业人员。”作为连接成果与需求的重要纽带,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此,太原技术转移中心申报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基地建设,李国忠带领团队举办了“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的各级研修班,共培训400余人,为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科技成果是我们眼中的‘宝贝’。”经过培训已被认定为“技术经纪人”的张晓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他看来,“技术经纪人”解决的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找不到”“谈不拢”“难落地”的问题,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探路者。
接下来,李国忠还将组织以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与技术转移等为学习重点的专题培训,加强此类专业人才的建设。
“破”难点 “立”举措
防止“一把尺子量天下”
“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坚持科技成果评价,才能准确反映科技成果的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按照“破”难点、“立”举措的原则,李国忠又主导制定了科技服务的评价标准。
通过学习调研、查阅资料等前期准备,经向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立项、召开评审论证会等程序,市级地方标准《科技成果评价规范》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成为我省首个科技成果评价的地方标准。
破陈出新,防止“一把尺子量天下”。“这本《评价指南》解决了成果转化的瓶颈,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将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落到了实处。”李国忠说。 记者 郜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