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活力足 “云端”体验美
2月22日起,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推出七天线上直播游,分别介绍“国宝归来 见证伟大”“天龙寺外 蟠龙松下”等内容,前两场直播的留言区,有许多网友热切交流。
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我市各文物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积极应对常态化疫情带来的影响,推出“天下晋商展”“晋人风华——山西名家书画选粹展”“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展”“复兴路上·国宝归来——天龙山佛首回归特展”“育才学府革命摇篮展”等47个云展览、8个云景区、13个线上活动,市民通过手机等线上端口,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文物之美。
截至2月中旬,这些线上展览累计点击量逾170万次。其中,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推送的“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点击量超过100万次;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推送的“育才学府革命摇篮展”参观量累计达到15.96万次;晋商博物院推送的“天下晋商展”参观量累计达8.82万次。
“两节”期间,晋祠博物馆在线推出“新春特辑”一年一度话年俗、非遗展演、文化快闪影片等直播活动,播放量累计逾15万次。
晋祠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线上特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引流作用,不少人网上看展或参与线上活动后意犹未尽,他们会利用周末时间或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
一个月前,晋祠博物馆以晋祠“三绝”之一的侍女像为原型,结合当前年轻人的需求,在微信平台推出16件侍女像“Q版人物”表情包。“90后”周女士下载了这款表情包后“爱不释手”,“很有太原文博色彩的一款表情包,我常用‘谢谢’‘比心’‘加油’等表情,带有城市文化特色的表情包让人眼前一亮。”
春节期间,含有“晋祠博物馆”“晋享美好 虎虎生威”等文化元素的微信红包封面一经推出,颇受市民青睐。即使春节已经过去20多天了,许多人还是喜欢用这款独特的红包封面。
走进博物馆 不负好春光
7岁的小朋友郭瑞瑶用稚拙的笔触画下一只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花瓶一侧,她接着画了一只开怀大笑的小萌虎,“我是代言人”几个字就由小萌虎的小爪子握持呈现。近日,太原市博物馆推出的“我为文物代言——文物守护人评选活动”吸引众多市民的参与,不少参与者是像郭瑞瑶那样热爱文物的小朋友。
中小学生、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升级,他们对文博场馆的热爱与日俱增。当下,作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功能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益凸显。不仅是节假日,平日或者周末,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逛博物馆”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今年1月至2月中旬,太原市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2万余人次,涨幅达到129.3%。
从1月1日至2月15日,市文物局直属对外开放的18个文物景点、博物馆、纪念馆,严格落实测温、验码、戴口罩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通过实行网上预约、总量控制、错峰参观、语音讲解等办法,共接待游客24.24万人次,比2021年同期增长2.4万人次,涨幅为10.97%;实现门票收入131.11万元,同比增长29.17万元,增长了28.61%,呈现出祥和、安全、有序的发展态势。其中,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参观人数同比增长60.9%。
纪念馆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持续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元宵节期间,推出“猜红色谜语 迎元宵佳节”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让广大市民了解党史等知识,让参与猜灯谜活动成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更好地赓续红色文化。
春光明媚,万物回苏。更多人喜欢赴一场博物馆之约,走近跨越时空而来、富有永恒魅力的文物前,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沉浸其中感受三晋文化的厚重。“我能够从线上展览、直播中,听到许多有关文物的知识和故事,那是一种很便捷的学习方式;走进博物馆是另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能够离文物很近,看见一件件实物的纹理、质地,捕捉一些不易察觉的美,这两种方式都很有意义。”市民李彬说。 记者 弓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