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于晋祠的“搬迁户”

朱建荣
十方奉圣禅寺
德隐斋
华严经石刻
晋祠大铁钟
  曾以为,建筑物扎根大地,建于斯,存于斯;殊不知,其中亦有搬迁,比如人家之迁移。如太原迎泽公园里的藏经楼,是从太谷县资福寺搬迁来的;天龙山圣寿寺里的大殿,是从晋祠镇北大寺村崇福寺迁移来的。

  晋祠,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也会有这种“搬迁户”吗?

  有!不仅有,而且还有好几“户”;不仅有“个体搬迁户”,而且还有“集体搬迁户”呢。咱们就去走访一下晋祠的“搬迁户”吧。

  晋祠公园东大门前有一座牌楼,琉璃瓦覆顶,雄伟壮丽,四柱三门,中门上方匾额大字为“晋祠胜境”。这座牌楼已成为晋祠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游客喜欢以此牌楼为背景拍照留念。

  在这座牌楼左前台阶下,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芳林寺牌楼”。原来这座迎客式的牌楼,是从太原东山马庄村芳林寺搬迁来的。

  从东大门进入晋祠公园,向西经过飞云阁、唐园,就会看到路南侧有一座古式建筑,它原是民国时期周玳私家花园中的“德隐斋”。“德隐斋”坐西朝东,在其前面有座小牌坊,单门单顶,人称“金鸡独立”牌坊,与前面的石狮同是清代之物。原来这座牌坊是主人周玳于1935年从他老家代县搬迁来的。

  经牡丹园继续西行,进入晋祠博物馆。进庙院后顺路一直南行,就来到庙院内坐西朝东的奉圣寺前。

  对于奉圣寺的沧桑史,《晋祠风光》(1957年版,刘永德著)中写道:“奉圣寺,原本是尉迟敬德的别墅,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奉敕创建为寺,全称为十方奉圣禅寺,规模宏大。”后毁于金代兵火,元代重建。后被拆。

  我们现在看到的奉圣寺,是1980年后在原址上从异地搬迁来组合重建的,可以说是一个“集体搬迁户”。

  现在的奉圣寺山门为歇山顶面阔五间的大殿式,檐下悬“十方奉圣禅寺”匾为唐初建时原寺名。为何殿内大门上又悬挂“景清门”匾呢?原来,这个“景清门”,是晋祠庙院以前的大门,原在水镜台南,又名四大天神殿,元代建筑,明代重修,1980年搬迁来作为奉圣寺山门。

  从山门进去,看到南、北面皆为长长的碑廊。碑廊中所陈列的是刻于唐武周时期的100多幢华严经石刻,武则天亲自为之作序,是极其珍贵的唐代文物。这些国宝级唐代石经柱以前藏在晋源西面风峪沟外的风洞内,后保存在晋祠唐叔虞祠中,1980年才又搬迁到重建后的奉圣寺碑廊中。这样说来,石经柱是从晋源搬迁到晋祠的。

  碑廊西面居于寺院中间位置的是座过殿,也叫弥勒殿,殿前标牌说明:这座元代建筑是于1982年从汾阳县二郎庙搬迁来的。

  奉圣寺院最西面是大雄宝殿,这座面阔五间、琉璃瓦覆顶的明代建筑,是于1981年从太原东山马庄的芳林寺迁建于此的。

  寺院的山门、石经柱、过殿与大雄宝殿,皆是搬迁而来,所以,现在的奉圣寺可谓名副其实的“集体搬迁户”。

  从奉圣寺北门经浮屠院(舍利生生塔院)东门出来,往北不远,就会看到石砌高台上有个钟亭,亭中挂着一口大铁钟。一般钟、鼓都在寺庙山门两侧的钟鼓楼里,这口大铁钟为何独自在这里呢?看钟亭前的标牌后知:原来它是于1975年从清徐县徐沟镇的大历寺搬迁来的,落户到晋祠已近半个世纪了。这口大铁钟铸于金代,高2.61米、口径2.24米、周长6.65米,重达6500公斤。钟周铸有8个传声孔,钟口有风耳,钟身有铭文,撞击之,钟声悠扬悦耳。

  晋祠的这些“搬迁户”搬迁到晋祠后,早已融为晋祠的一部分景观,并为晋祠这颗“璀璨的明珠”增光添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杨晓姝
~~~王建华
~~~秦延安
汉画精粹⑩~~~李国新 杨蕴菁
红色收藏~~~周 文
~~~朱建荣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光影太原
   第06版:时事新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文博
盈盈一握 熠熠千年
“方胜”窗棂 寓意美好
不负春光勤耕作
养生之道
一封家书 满腔热血
融于晋祠的“搬迁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