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子铜商繁荣民间艺术

王 帅
铜乐器
  明代沈思孝在《晋录》里记载“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在泽潞商帮中,以制作、销售、使用响铜乐器为代表的长子铜商,为民间艺术的推广发挥了作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长治市长子县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制造青铜器,秦汉时期已成为重要生产基地。关于长子铜商产生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李隆基任潞州(今长治市)别驾时,经常深入民间,一日,他巡游至长子县西南呈村,忽然一阵铜锣声响起,马上就聚集起一群百姓,李隆基想,如果能让各级官员用它去通知事宜、通报军情、召集乡民,岂不更妙。李隆基登上皇位后,把西南呈村这种小锣推广到全国。

  另一种说法是,元末,西南呈村有一崔姓孩童,人称崔三聪,年仅十五,聪慧过人,对民间音乐非常喜爱,遂产生了自己制造铜乐器的想法。崔三聪徒步南下,寻师学技。数月辗转后,在汉口找到铜乐器手工坊。他留下一干就是十年,学精弄通了配料比例、下料、定音等每一道工序,然后重返故乡西南呈村创业。后人称之为“崔掌柜”“崔东家”。

  长子铜商不断发展,做大做强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西南呈村庙宇修缮的捐款功德上,都可见到当时炉号捐资的记载。

  长子民谚有:“小河豆腐,北刘绳,石门沟的小米,西南呈的铜。”制铜业发展带动了西南呈村经济发展。西南呈村传统上逢农历二、五、八有集,起初主要是粮食交易、铜乐器交易,后来贸易种类扩大,增加了鼓、号笙、戏靴、戏衣、戏帽等产品。许多剧团、八音会班子都慕名而来。

  因条件得天独厚,长子铜商推动发展了干板秧歌、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民间艺术。

  干板秧歌又叫清板秧歌,清光绪年间,由西南呈村南沟街一户铜商家兴起。当时规模很小,大多是打造铜乐器劳累之余,自打自唱的走场秧歌。秧歌的出现,给常年和炉火、铜水打交道的炉工带来消遣和娱乐。

  清末,西南呈村崔有命、崔贵山父子在土圪倒牌坊里,成立上党梆子戏班,由于把式全、素质高、戏路宽,名噪一时。戏班经历了很多曲折而一直延续,是现在屯留县麟山剧团的前身。为排练、演出剧目,全村建有天神庙舞台、关帝庙舞台等。如今,在村中街头,时有戏剧爱好者坐在一起,清唱几句,煞是雅致。

  1927年,复兴炉的第十三代传人崔保善筹建上党落子戏班,特地请来县里落子名角常怀根、牛务云等教唱戏。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戏班子成员个个都能领衔登台,独立成团,走村演出一些大本头戏,每逢过节,自娱自乐,其乐融融。

  西南呈村还有一支特殊的打击乐队,只用十几种铜乐器打击表演。表演队由百人组成,其中又分十组,每组用一种乐器,利用这些铜乐器的不同音色,按照乐谱,协调演奏出喧闹高亢、清脆利落、节奏明快的曲子。

  长子铜商的发展历史和商业精神,激励当地人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将传统文化和晋商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王 帅
~~~宁志荣
~~~李海清
晋地名~~~吕成贵
红色记忆~~~张福荣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时事新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晋韵
   第08版:公益
长子铜商繁荣民间艺术
神人居焉姑射山
毁名城抱憾千年
将军功成万家寨
艰苦奋斗培育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