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记忆

艰苦奋斗培育青年

张福荣
  有这样一所中学,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抗日战争、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这所学校就是晋绥边区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晋绥二中)。

  晋绥二中成立于1941年6月,停办于1946年10月,先后办了14个班次,师生共计600余人。校长范若愚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方针,除上文化课外,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晋绥二中建校初期校址设在河曲的海潮庵,范若愚认为学校离抗日前线和晋绥党政领导机关太远,闻不到战争气味,便将校址迁到保德县马家滩村的二郎庙内。学校贯彻服务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宗旨,响应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把教学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掀起大生产运动。生产劳动可谓五花八门,包括榨油、酿酒、造纸、纺棉线以及生产酱油、醋和肥皂,也养骡、马、牛、羊等。规模最大、投入劳动最多的是开荒种地。

  晋绥二中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岢岚县中寨和下寨两地,距校址有100多里。这一带是山区,荒坡很多,学员们开春从学校行军到农业生产基地,开荒下种后,多数人返校,少数人留守,到秋收时,大家再去收割,之后再返校,每年往返两次。学员们是在六七十度的陡坡上开荒的,既不能用犁,也不能用牛,只能靠人力,先用砍刀把有三四尺高而又稠密的荆棘砍掉,再用镐头把根刨掉,同时把地翻过,然后平地撒种,庄稼就这样种上了。

  为增强学生的抗日救国爱国思想,学校组织师生编演了《十二道金牌》,校长范若愚登上舞台,饰演岳飞,宣传抗战,反对分裂。他还为《二中毕业歌》填词,词曰:“几年来的情景怎能忘,今天让我们想一想:谁给了我们一日三餐的口粮?谁给了我们寒暑两季的衣裳?谁能把我们的头脑武装?这是新政权对我们的教养,这是共产党的一片心肠。”

  1943年9月20日,晋绥二中接到消息:驻五寨三岔的敌人要来“扫荡”抗日根据地。学校立即动员师生坚壁清野,把全校所有的桌椅板凳门窗全部埋藏。26日,参加考试的新生都在院内答考卷,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怎样击退敌人这次扫荡》。27日黄昏,学校把所有来报考的新生召集在一起宣布:“所有新生,今晚跟随学校走,明天都回本地,反‘扫荡’胜利后,被录取的学生再来上学,考试还未结束的再来继续考试。”晚饭后,全校师生集合出发。天空乌云密布,下起小雨,有一位考生突然腹痛难忍。范若愚让生病的同学骑上自己的马,可这位同学不肯上马,坚持说:“我能走。”“你病成这样子,还能走?快骑上。”他一面说,一面把这位同学扶上马。当晚,在范若愚的带领下,学生顺利撤离。

  晋绥二中还注重学用结合,经常派学生发动群众拥军支前、抢收抢种、减租减息、办冬学等。学生们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为毕业后投身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斗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王 帅
~~~宁志荣
~~~李海清
晋地名~~~吕成贵
红色记忆~~~张福荣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时事新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晋韵
   第08版:公益
长子铜商繁荣民间艺术
神人居焉姑射山
毁名城抱憾千年
将军功成万家寨
艰苦奋斗培育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