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人物

百官楷模马丕瑶

梁孟华
  马丕瑶,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河南安阳人。初入仕途,在运城平陆担任候补知县,后任山西太原知府、山西按察使等职。他勤俭治家,慎独慎微,所到之处,皆全力清除积弊,造福黎民,至今在河东大地还留有传奇故事。

  廉洁奉公

  当时,平陆山区盗匪横行,民怨沸腾,马丕瑶上任伊始,马不停蹄地进行全面调研。他走遍了平陆的村村寨寨、山垣沟滩,了解到当地百姓最头痛的“三怕”问题:一是怕苛捐杂税猛如虎;二是怕土匪横行赛恶狼;三是怕受了欺负告状打板子。于是,马丕瑶不但免除当地群众所有的苛捐杂税,而且取消了公堂之上“打板子”的陈规陋习,并在大堂上高挂“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的长联,表明公正严明的态度。一时民众雀跃,奔走相告:“咱平陆来了个不爱钱,不收礼,不打板子的‘三不县官’。”于是,父老乡亲不论谁有了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马知县说一说。

  依靠民众的信任与支持,马丕瑶经过明察暗访,很快摸清了积年盗案的详情和证据。他周密部署,平反冤狱,缉拿盗匪,整顿吏治,体恤下民。不到3年,平陆三害全除,百姓拍手称快,“马青天”的名号不胫而走。

  不久,马丕瑶因政绩卓著升任永济县(现永济市)正堂。上任不久,就顺利解决了黄河沿岸民众多年争夺滩地的纷争,民众交口称赞。

  马丕瑶认为对父母尽孝是做人的本分,为黎民百姓造福是做官的分内之事。清光绪初年,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3年大旱,史称“丁戊奇荒”。山西巡抚急令马丕瑶兼领解州,赈灾安民。当时,解州百姓饿毙无数,十有八九奄奄一息,亟待开仓赈灾。而清代规定,义仓开仓放粮需要得到皇上御批,按当时车马传递信息的速度,如果按照流程处理,将有更多灾民饿死;可如果擅自开仓放粮,将会被追责罢官。马丕瑶权衡再三,毅然决定开仓赈民,解州灾情得到缓解,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他还一面加急派人到外省购粮,给群众划分困难等级,计口给粮;一面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到豪强和官府勾结,田赋严重不均。于是,马丕瑶彻底核查地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终使解州转危为安,流民还家。次年解州全境丰收,义仓存粮万石,并开始对外支援,一举解除数州之困。清光绪帝听到马丕瑶的政绩后,大为感动,不仅没有处罚马丕瑶,还亲赐“百官楷模”牌匾,以示褒奖。

  律己治家

  马丕瑶还不忘教子育人,特别是在永济从政时,经过多次探访,以“三请诸葛”之诚意,把正在河北教书的山西鸿儒薛仁斋,请回了永济,与之共同创办了“敬敷书院”。当时,薛仁斋本不为所动,但马丕瑶言辞恳切,再三力邀。薛仁斋为其诚心所感动,就答应回永济出任敬敷书院山长,并与马丕瑶约法三章:讲实学不讲八股;以道义相交不讲官仪;准带河北愿从子弟同往。从此,山西永济敬敷书院,声名鹊起。冀豫秦晋,群贤毕至。彼时,马丕瑶、薛仁斋还和当时名士赵雨三、李剑秋、原坦斋等人道义相交。五人书信频传,谈道论学,交换心得,直陈得失,互相监督,互相批评,互为畏友。同时,他们还把各自的书房辟为自省室。马丕瑶取随时约束自己之意,书房取名为“约斋”。“屋数椽,灯红照读,有田两顷,野绿催耕。但能克勤克俭,可免呼癸呼庚。约约退步想,勿求赢。心足福清,桃花源里听三声。”马丕瑶特别重视律己自省,并用自省所得治家。他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来“幽独审己”,警示自己坚守“诚敬”,切“勿暗肆”。他在“约斋”里,综合挚友劝告,反省自己过去,写出了对己对人,特别对子女都影响深远的《约斋铭》。

  马丕瑶的俸禄,除了供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用度外,还用于接济困难群众,加上创办书院的不少消耗,马氏一家经常入不敷出。到永济的第四年,马父突然病逝,可他连买棺材、雇车马回家的钱都拿不出来。全家受困,竟至无米为炊。永济人听说“一文钱难倒了马知县”后,四处捐凑,八方来援,演绎了一出“百姓救济马知县”的感人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张贵桃
~~~薛林平 石 玉
晋人物~~~梁孟华
~~~孙国华 师老庄
~~~彭庆东
晋方言~~~刘三小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时事新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晋韵
   第08版:专版
娄烦采端午
阳泉西郊古村
百官楷模马丕瑶
傅山:松庄烟树十年余
老太原粽香
“兜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