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傅山:松庄烟树十年余

孙国华 师老庄
  清初十大才子之一刘体仁,为人倜傥磊落,喜好游历和交友。清康熙五年(1666)秋,50岁的他从真定城出发,过滹沱河、井陉、固关,“驱车谿路曛,曲折近青云”。快到太原时就怀想傅山,在“黄冠酬岁月,朱鸟荐芳芬”的想象中,担心他到的时候,傅山先生或许在遥远的山中采药,作为一个晚辈后生,不知能否有幸见到傅山先生亲聆鸾声。刘体仁终于到了松庄,“倾怀拜逸民”,见到了时年60岁的傅山先生,在诗中细致记下这难忘的会面:

  城外好风日,骑驴投谷口。双塔出深松,历村翻在后。既涉石子溪,乃望岩间牖。柴门过樵牧,试问在家否。野色照须眉,下阶笑执手。生平良内愧,出言犹色忸。泪睫述家门,呼儿具杯酒。泛爱答夙心,所言皆师友。移情纵谈谐,遂忘风尘久。日暮徒依依,中心亦何有。

  庭阶似太古,鸟雀静不喧。眷此台上酌,更延邱中言。皋桥潜著书,于今无一存。岁月亦何驶,编摩寄所敦。微雨侵秋光,烟火霭前原。倾壶还别去,怅望掩柴门。(《松村访傅青主先生》)

  这次相会,刘体仁还见到了在城中卖药、恰好得暇在家的傅眉并赠诗一首。其时,篱边像蘑菇状的小阁带着秋日的清阴,偶尔黄叶落下,飘过对饮的酒杯,彼此叹息岁华如驶,慷慨纵谈,欲说还休,刘体仁发出有一天能跟傅眉挟着瓢笠、像兄弟般相随的感慨。其后,刘体仁与傅山等友人相约游城北的吉祥寺,观赏元代人画的大士像,看到藏在玻璃瓶中像黍粒大小的八颗舍利子,继而登眺长吟,酒酣抚琴,卧看松花静落,襟带好风放歌,生发“世外藏名晚,杯中吊古深”的渺渺愁思。那一年刘体仁在太原度过重阳节,虽未登高而有茱萸之思,霜花寂寂,独酌对琴,在“崛山招隐攒红树,汾水怀人冷白波”的漫吟中怀想傅山先生。

  那个年代,有很多人惦念着侨居松庄的傅山先生。清康熙十年(1671)夏,河南延津人周令树自大同同知迁太原知府,朱彝尊以诗赠别兼怀傅山,嘱周令树“凭君寻傅叟,暇即过松庄”。大约在冬天,雅好文学之士的周令树得空访松庄,看到傅山案头有荀悦的《汉纪》,很高兴,就借回去手自校雠,正好顾炎武来到太原,为之点定一过,刊误存疑,成为《汉纪》的一个善本。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周令树又率子若婿,屏驺从,挈壶觞,来松庄拜访傅山,并会饮于双塔寺。

  彭城阎尔梅在清康熙十年(1671)九月初又至太原,在《太原秋望》诗中写道:“最好缘山寻菊去,如今栗里是松庄。”很快他访傅山于松庄,并作诗以纪:

  龛结红霜第一层,阴阴花犬吠茅橧。棋闲枰内犹存谱,书乱床头欲捆绳。西眺王宫成厕厩,南邻佛阁绝香灯。桐江梅市前人易,生在如今决不能。

  狼孟沟南大卤平,汾川直扫太原城。山中有客能逃世,海内无人敢好名。金石编年藏绿匦,渔樵约伴采黄精。晋祠松栝秋深老,秃笔劳君画几茎。

  傅山对“古古先生”阎尔梅不应今世、寄豪诗酒有相惜之情,应阎尔梅之请画下《岁寒古松图》,表现了“晋祠松栝秋深老”。在阎尔梅眼中“甚佳”的这幅画,后为景仰他的同乡孙运锦看到,作《题傅青主为阎古翁画松》诗,其中有云:“是谁写此犹龙照,支离貌古其天全。半死半生僵复起,真气淋漓犹满纸。天荒地老不受大夫封,只疑霜风谡谡清人耳。”“是人是画两写真,乾坤正气奕有神。水墨淡渲复重皴,中有凌寒不凋之劲节,历劫不坏之全身,我今读画怀先民。”

  也是在这年秋天,青年阎若璩回到故乡,再访傅山于松庄,距他28岁初访过去8年了。据张穆编《潜丘年谱》载:当年将近60岁的傅山跟阎若璩一见如故,论学相问答,探讨古人命名的涵义。此次过访,60多岁的傅山正读《左传》,又对古人的“袜子”产生兴趣,就此两人探讨起来,最后得出“古者燕饮解袜耳”的结论,傅山为之特别高兴。此事过去十年之后,阎若璩在《古文尚书疏证》中稍带记了一笔,以见一时知己之情。

  也是在这年,理学家、洪洞人范镐鼎来太原访傅山,与之论学。范镐鼎即与傅山古道相照的好友范芸茂之子。第二年范镐鼎刻《三晋诗选》,其中收傅山诗多首。其后,又以其父范芸茂有《垂棘编》,作《续垂棘编》十九卷,选傅山文章三篇:《明榆林兵备道参政都公传略》《三先生小传(录王)》《序郭九子旷林一枝》。

  占籍蒲州的诗人吴雯早在清康熙三年(1664)赴太原参加考试时,曾访问过傅山,其时他刚20岁出头。其后,还两次到过太原,但没见到傅山。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雯亦被荐博学鸿词科,期间,他和友人骑着驴在斜阳中去京郊古寺访傅山,此时的傅山“吟呻惊老病,语弱不胜齿。闻言颔耆旧,拭目辨乡里”,目中所及,“竹灶药火温,梧井菊泉驶。庭前虚一琴,床下闲双履。羔雁空招邀,儿孙看坐起”(《秋日同叶九来徐胜力冯圃芝访傅青主先生》)。吴雯等与傅山相对太息无言。到清康熙十八年(1679),36岁的吴雯从京城归中条山,途经太原,重访傅山,而此时傅山已移居。吴雯缅然有怀,写下四首诗寄意:

  松庄烟树十年余,寺路相逢笑下驴。今日重来浑不见,白云深处又移居。

  发愿文成道力该,檀波罗蜜兴悠哉。人间始见瑯琊笔,争买蕺山扇子来。

  伎俩当时岂蠹鱼,闲情灯火夜窗虚。年来万事如流水,不复潜夫更著书。

  京洛无端迫客尘,也知璎珞是前身。几时得遂东林约,金粟园中两道人。

  吴雯注云:“先生近发愿以笔墨作檀施之助,人争取之。”又云:“先生小记云:向犹蠹鱼伎俩,不忘一句一字之奇,今惟朝夕作金粟园观相耳。”吴雯曾读傅山诗感书其后,有句为“感君迸泪处,是我断肠时”,可见吴雯于傅山的知己之感。

  在山西,傅山和吴雯有“北傅南吴”或“二徵君”之说。到清光绪八年(1882),张之洞抚晋,此时傅山离世快200年了。张之洞在太原创令德堂,设四徵君祠,以傅山、阎若璩、吴雯、范镐鼎合祀,并以张穆配享。         (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张贵桃
~~~薛林平 石 玉
晋人物~~~梁孟华
~~~孙国华 师老庄
~~~彭庆东
晋方言~~~刘三小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时事新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晋韵
   第08版:专版
娄烦采端午
阳泉西郊古村
百官楷模马丕瑶
傅山:松庄烟树十年余
老太原粽香
“兜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