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夫子”从何而来

田 海
  17世纪中期,士人群体开始给关公冠上一个新的称呼——关夫子。很显然,这个称呼是比照口语中的“孔夫子”一词来的。“孔夫子”这个词至少在12世纪就已广泛出现在口语中,比孔子本来的称呼更加广为人知。“关夫子”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一部1657年出版的佛教论集中,同一时代出现的还有一个新的关公形象。这一形象有一张不同寻常的红色面孔,三缕长须,身着绿袍,膝盖上还摊着一部书,代表关公所读的《春秋》,这一形象从此流行开来,其流行程度仅次于一手举偃月刀、一手抚摩长髯的传统坐像或站像。

  但“关夫子”这个新称呼似乎只在士人群体中流传,大多数人依然继续使用地方习俗中的称呼,特别是“关公”“关帝”或者“关圣帝君”。

  关公作为文士的新形象,为他在大众中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助力,这也说明士人群体并不想把关公视为一尊仅供平民崇拜的神灵。

  关羽的神祇圣迹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方向:他对《春秋》这部儒家经典的研读能力明显在不断增强,最终被大众视为解读《春秋》的大师。

  《三国志》中有关关羽的传记只记载了他曾给诸葛亮写过一封信。当然无论这封信是亲笔所书还是由人代笔,其内容都早已散佚。

  《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大量引用了《江表传》注释相关史事,后者撰于3世纪晚期或4世纪早期,今已散佚。

  《江表传》中提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这句话对后世关羽形象的建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尽管这段文字并没有说明历史上的关羽经史水平到底如何,但后世文人却都将其作为关羽精通文学的证据。

  无论关羽最初的玉泉山神迹,还是解州盐池神迹,这些故事关注的都是关羽的武力。从宋、金、元至明初,关羽显圣的故事都是以这一要点为中心展开的。不过在1204年的一块庙碑中,作者已经明确将关羽的历史形象描述为一个可以阅读《春秋左氏传》的人。

  16世纪晚期十分流行的一则故事中有了对关羽“读春秋”更为明确的描述。故事提到,关羽陪同两位义嫂时,夜读《左传》以免扰乱心神。但无论是16世纪早期的《三国演义》版本,还是后世对这个故事的引述都没有说明关羽夜读的是《左传》,可见这点并不是关羽故事传统中的固定要素。尽管“读春秋”早已包含在神祇形象的意蕴之内,但关公崇拜真正系统性地吸纳这一要素并将其纳入文学叙事是明末清初的事情,其背后的驱动力正在于当时士人渴望一个更加文雅、更加士大夫化的关羽形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晋民俗~~~
~~~张斯直
红色记忆~~~乔文龙
~~~田 海
晋人物~~~
晋之味~~~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晋韵
走麦罢
元好问的太原情
坚强堡垒羊角山
“关夫子”从何而来
薛胄识假
阳泉压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