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藉《天文图》望星空

南宋《天文图》拓片(苏州碑刻博物馆藏)
  溪 山

  《天文图》由南宋黄裳绘制,宋淳祐七年(1247)由王致远组织刊刻上石,并树立于苏州府学,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天文图》碑青石质地,碑石完好,1961年与《平江图》碑、《地理图》碑、《帝王绍运图》碑一起,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文图》碑石主体分为星图与图说两部分。有学者考证,宋代先后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景祐元年(1034)、皇祐年间(1049-1054)、元丰年间(1078-1085)、崇宁年间(1102-1106)组织过五次大规模的天象观测,《天文图》就是根据元丰年间的观测结果所绘制的。

  碑石上部镌刻圆形全天星图,采用我国古代盖图法绘制,以北极为圆心,用三个同心圆表示:内圆直径19.9厘米,是北纬约35°(相当于北宋京城开封府的纬度)地方所能看到的北极附近终年不落的恒星界线,即恒显圈;中圆直径52.5厘米,代表赤道;外圆直径85厘米,包括天球赤道以南约55°以内可以看得到的恒星边界线,即恒隐圈。此外,星图还绘有一个与赤道相交、直径大致的等圆,那便是黄道。黄赤交角约为24°,与现代天文学普遍认定的23°26′相差非常小。

  以北极为中心,与三圆正向交接的,还绘有28条辐射状的直线,将平面分为28个宽度不等的区间,即为二十八星宿。在边界圈以外,每条辐射线的端点处,注明二十八星宿的宿度,又用双曲线勾勒出银河,还绘有银河的界线。整个星图,共刻绘恒星1400余颗,而欧洲国家直到公元14世纪才观测到1022颗。

  在星图下半部分,是对于星图的文字解说,连标题共计42行,连中间双行注,2100余字。文中以白色边框列出了“天体”“地体”“南极”“北极”“赤道”“日”“黄道”“白道”“纬星”“经星”“天汉”“十二辰”“十二次”“十二分野”14个专有名词进行解说,内容涵盖太极论、天圆地方说、天人感应、星官学、二十四节气等。

  《天文图》碑是世界上现存较早、较完整、并且比较精确的大型石刻星图,高度总结了中国从远古一直到宋代的天文知识,是对当时天文学研究最简明、最权威的阐释,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今年,在央视专题节目“古韵新声——七夕”中,一段舞蹈《魁星点斗》让《天文图》从古时踏光而来,演绎了一番独特的风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光影太原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文博
藉《天文图》望星空
保存至今的西周鸡蛋
清徐尧庙之奇
明代“金花银”
革命先驱王荷波
古籍中的“聚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