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籍中的“聚珍版”

太原关帝庙博物馆中展出的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水经注》
  李时霖

  太原关帝庙博物馆的“古方志中的太原府”展览中,《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皇朝通志》等古籍的展签上标注的“聚珍”一词,令人好奇——何为“聚珍”?

  此处的“聚珍”,意为典籍的一种版式。“聚珍版”指的是印刷工艺,它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太原关帝庙博物馆展出三种“聚珍”版式典籍,其一是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属“内聚珍”,即清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初印本之一,黄竹纸本;其二是《元和郡县图志》,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印,展签标称“武英殿聚珍版”,但粗加考证,应属于福建布政使署道光年间递修、翻刻聚珍版,俗称“外聚珍”;其三是《皇朝通志》,原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距《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告竣已有十余年,太原关帝庙博物馆所展、标明“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上海图书集成局遵武英殿聚珍版”,属于近代仿武英殿聚珍版版式制版、刻字、印刷的铅印本。

  “聚珍版”的来历,源自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当时,乾隆皇帝下诏编纂《四库全书》,共收书3462种、79338卷、36000余册,约8亿字。如此汗牛充栋的规模,倘若采用雕版印刷,恐怕所需的木材足以建造不止一座紫禁城!于是,层层选拔近4000名抄书手,抄写了7套,分藏南北,束之高阁。收入《四库全书》的书,难道只有束之高阁一种命运?非也!

  按照乾隆皇帝旨意,四库馆副总裁金简选取其中“人所罕见,有裨世道人心及足资考镜者”,单独刻印。考虑到雕版印刷的麻烦,金简上奏乾隆皇帝,“莫若刻枣木活字刷印”。于是,古代史上最辉煌的一次活字印刷盛事,就此开始。

  金简主持刊刻的这一百多种书,是一次大规模的活字印刷,后世学者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指清代内府刻印图书处所;“聚珍版”指印刷工艺。名字来历是,乾隆皇帝嫌“活字”之名落俗、不雅,遂御笔改名为“聚珍版”。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有多少种?对此有几种不同说法。普遍认为,官定聚珍版书目有129种,实际有138种。值得一提的是,全套丛书里,最早四种《帝范》四卷、《易纬(八种)》十二卷、《魏郑公谏续录》二卷、《汉官旧仪》二卷(含补遗一卷)是雕版印刷。

  在印刷过程中,为留存经验,金简主编了记录印刷工序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分为十五卷:成造木子(锯木)、刻字、字柜、糟板、夹条、顶木、中心木、类盘、套格、摆书、垫版、校对、刷印、归类、逐日轮转办法。每道工序,对应一卷内容。《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也成为清中期以后官民刻书的规范文本。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活字版书籍,虽然存在字体大小不一、文字排列不很整齐等活字版书的通病,但在版式、编辑校对上,水平高于其他刻书。首先,它有完整且可重复利用的板框,且版心文字可以替换嵌入;其次,它用纸考究,多用连史纸和黄色竹纸;再次,各书均有专人校对,且卷首有乾隆皇帝御笔题诗。

  因《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典范意义,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后,乾隆皇帝又下令将此书发往东南五省,由当地官署负责照样翻刻。由此,形成了“内聚珍”(即《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原书)和“外聚珍”(东南五省翻刻本,属雕版印刷)。“外聚珍”之外,从乾隆以后,各地还有大量仿聚珍版翻刻书。近代,机器铅字印刷传入中国,一些书局在晚清到民国间,仿照聚珍版版式制金属版、铸造铅字,尤以1916年,杭州丁三在、丁辅之兄弟(补钞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藏书家丁申之孙)创制的“聚珍仿宋体”铅字为最。1921年,上海中华书局收购丁三在兄弟聚珍仿宋印书局成功后,使用“聚珍仿宋体”铅字印刷《四部备要》丛书,惠及学林。

  从太原关帝庙博物馆所展三种“聚珍”版式史地典籍,不难看出“聚珍版”的意义重大。在印刷科技上,它继承了传统活字印刷术的精髓,并将之规范化;又和铅印技术进行了无缝衔接。在文化方面,有效保存了重要的中国古代典籍,弥补了《四库全书》原本不易得见和《永乐大典》正本毁于火患的遗憾,可谓善莫大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光影太原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文博
藉《天文图》望星空
保存至今的西周鸡蛋
清徐尧庙之奇
明代“金花银”
革命先驱王荷波
古籍中的“聚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