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将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视作神农炎帝的两大功绩,世代传颂。西汉《淮南子·修务训》中较早记载了神农发明医药的历史:“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篇记载中首次提到神农因尝百草而一天之内中了七十毒。传其日遇七十毒无畏无惧,遂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接着按药性分类相配,并初步提出了“阴阳配合”“君臣佐使”“四气五味”等中药学理论而颁布天下(俗传此即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方书《神农本草》,后人辑佚为《神农本草经》),从此医道始兴。
传说炎帝发现民生疾病之困后,遍涉羊头山周边寻找疗药,一面给子民宣说保健,一面亲自教民治病。
在高平市羊头山周边民间有自家采药的习俗。
据今羊头山边北营村几位老人讲,神农炎帝当年就曾在这一带教民采树上皂角闻于鼻腔,呛得病人喷嚏连连、满头冒汗,七窍通气后病就好了。神农炎帝还告诉人们树上一嘟噜一嘟噜的圪针能活血消肿,若生疮害疙瘩,采下用水熬了内服外洗都能消肿排脓。打此人们便知晓了皂角的药用价值,现在村头有株古老茂密的皂角树就是为感德炎帝而植的。北营村老人说每年他们都要采些草药晒干以备平常生病用:“蒲公英可治痒病,一年不断喝上几次还可健身,但一年最多只能喝四次左右。”
在换马村一家院中见到贮有荆芥草,为秋天收下后晒干所存,据村民讲:“这里地理植被好,产药多,从炎帝起就传下了采药习惯。荆芥治感冒很有效,秋天收下后晒干泡水喝,它与黑豆、绿豆、大豆一起炒熟,再把这些放在开水里熬了喝效果非常好,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这里人都知道。川贝、党参、柴胡这里也用,因为特殊的土壤环境草药很多。”
故关村很多村民都谈到他们有采药的习惯,车前子、金银草、白草根、小棒槌、三叶草、黄根茶等等,小孩子上火就喝车前子,都是从祖辈传下来的。
邢村的几位村民说,村人都常常从村子外野山坡上生长的草本植物中采点草药,晒干了,泡水喝。最常见的是采摘一些金银花、小棒槌、蒲公英、荆芥、金银木等草药防治疾病,还有红蛋蛋,像枸杞一样的“狗棍金”。邢村的村民还会制作一种叫作“伏姜”的保健药。具体制作过程是,把生姜皮剥(刮) 掉,然后用石墩把生姜捣碎, 沥出生姜汁,与红糖搅拌在一起,晒过三伏天之后,便可制成伏姜膏。 村里老人说,此药主要用来治胃寒的病症,饮吃方法讲究,要吃一年,早晚饭前冲着喝。
贾村老人还说到吃蒜治病的药方,他说:“吃大头蒜要吃没瓣的蒜,吃上治痢疾,不拉肚子,这是炎帝发现的。”
传说神农炎帝尝百草、定医药是从发现生姜的药用价值开始的,一次神农在山间尝百草中毒,随后取了一种植物的根块,嚼碎吞咽下去,不久感觉毒症消失,在惊异这种植物的神奇疗效之余,便以自己的姓氏“姜”称其为“姜”。这或许为后世所想象,但至少说明,中华医药的传承,对现代社会乃至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神农尝百草、兴医药的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高平一带的采药保健习俗也值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