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矿山修复治理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王永利 王 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全域治山,开展山区土地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实施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和复垦利用。”太原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要加快推进矿山修复治理。矿山修复治理是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支持

  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发展改革、生态环境、财政、能源等部门协同联动的太原矿山修复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部门责任分工依法行政,形成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太原矿山修复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将矿山修复治理列入政府优先办理事项和重要议程,定期改进、完善决策部署和调度推进,促进矿山修复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严格规划管理。按照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整合现有涉矿规划、部门性规章、方案、办法等行政法规,编制出台《太原市矿山修复治理条例》,健全矿山修复治理机制。开展国家重点矿山修复治理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争取纳入国家综合治理试点;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落实规划年度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建立矿山修复治理重点项目库,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大、生态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相关优惠政策。

  完善资金投入。对接国家相关部委,争取利用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加强省市部门协调配合,统筹使用好省市矿山综合治理资金、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资金、环境保护等各项资金,形成政策资金集成合力;加大对资源枯竭矿区转移支付力度,推进破坏程度较重的矿区开展修复治理工作;加大金融机构参与矿山修复治理项目力度,发展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为矿山修复治理提供金融支持。

  创新治理模式,加快转型发展

  矿山修复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要结合太原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优势,按照“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保土复耕、文化弘扬、科技引领、协同发展”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加快矿山生态治理。以自然恢复、生态化工程复绿和综合利用等手段,整合碎片化、分散化的矿山空间,构建矿区景观生态网络。存在灾害隐患的矿山,采取削坡、砌墙、续坡等治理手段;规划为林草保护用地的矿山,开展造林绿化、水域连通生态修复工程;裸露岩壁的矿山,以恢复地形地貌和植被景观来提升环境品质。对矿山整体实施天然林保护、陡坡耕地生态治理、林草植被恢复等工程,提高植被覆盖度,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巩固绿色生态屏障。

  推动矿山转型发展。对矿山存量资产进行整合、盘活、优化、挖潜和提升,因地制宜、因矿施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对于平原或盆地矿区,实施土地复垦和生态复绿计划,优先发展休闲农业和绿色农业;对于大面积集中连片的矿区,适用于工业规模生产;对于旅游、科研价值突出的地区,适宜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矿山公园、地质公园、植物园、旅游胜地或研究基地。以资源开发、产业导入,实现空间再造、生态再造、产业再造,推动矿山修复与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鼓励社会参与,激发市场动力

  太原应以政府为主导,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社会等手段,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利用市场化多元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治理修复体系。

  探索市场化矿山修复治理模式。一要引入社会资金和PPP模式。政府以财政资金年度返还的形式给予社会资本经济补助,由政府出资方与社会资本方注册成立项目公司,负责矿山修复项目的设计、建设、融资、运营和移交。二要构建自然资源利用模式。将因削坡减荷、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等产生的土石料及原地遗留的土石料无偿用于修复工程;确有剩余的,由地方政府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外销售,销售收益全部用于本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新增建设用地挂钩,通过复垦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整利用,逐步盘活矿山存量建设用地。通过资源再利用,弥补修复资金短缺问题。三要探索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引入的社会资本以单独、联合体、产业联盟等形式出资,通过总承包方式对矿山修复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实施修复工程、优化空间布局、导入相关产业,既实现科学修复,又助推产业发展。

  增加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加快技术研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保护与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研究、技术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拓展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重点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诊断技术、规划设计、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恢复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关键技术,建设矿山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和典型案例。鼓励矿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促进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增强技术与产业创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引进国内外保护式开发、矿山生态修复方面的先进新技术和新模式,探索符合太原矿山地质环境特点的生态修复模式。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申报矿山修复治理技术的相关课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提升智治监管。升级改造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管理系统,拓展智治监管数字应用场景,综合运用高科技手段,利用高分辨卫星影像和地理信息数据,结合移动导航定位技术,开启矿山修复工作“天上看、网上管、地下查”新模式,通过省、市、县三级管理平台,对矿山修复项目每一个修复图斑位置、规模、进度及实地图片的综合信息进行获取和管理,对矿山修复情况实现信息化调度及监管,提升矿山监管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矿山修复专家技术团队,制定专家管理细则,常态化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知识培训讲座,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方式抓好技术骨干培养,提升矿山修复人才队伍水平。

  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治理模式、加快市场化改革、提升科技支撑,实现矿山修复治理的绿色转型,更好地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并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作者单位:

  太原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省直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理论/评论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碧水蓝天
   第08版:唐风晋韵 锦绣太原
便民服务进社区 服务群众“零距离”
强化反诈宣传 筑牢安全防线
加快矿山修复治理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办好特殊教育 让每个生命都出彩
连续督导“双减” 不会轻易“收兵”
“五个一百”:让正能量成为网络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