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连枷

清《钦定授时通考》中的《打枷图》(资料图片)

张文平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南宋诗人范成大这首诗中提到的“连枷”,是一种在粮食收割后用于脱粒的农具,同时也是我国几千年农耕史上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连枷”在文字记载中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00年之前,但事实上,连枷作为一种南北各地普遍使用的农具,应该远远早于文字记载的时间。

  有人说,连枷起源于上古时期,比如明朝罗欣《物原·器原》中说“神农作耞”。也有人说,连枷起源于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弗”,其形为用绳子捆绑的木条,有学者认为这就是连枷之形。在文献资料方面,《国语·齐语》中的一段话,可能是关于连枷的最早记载:“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韦昭注:“耞,柫也,所以击草(禾)也。”这是春秋时期,管仲与齐桓公之间的一段对话,大致意思是说,让农民们各家各户相聚而居,安排好耒耜枷镰等农具,以供他们四季耕作之用。话中的“耞”,三国时期韦昭在为《国语》作注时,解释说是“枷”的异写。

  连枷不仅使用时间早,而且使用地域也极其广泛,时至今日,在南北各地很多地方仍在使用。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其名称也各有不同。

  在山西各地,连枷的叫法大同小异,只是在音调细节上略有差异。在太原,连枷叫作“立哥”,或称“陆哥”“陆枷”“陆勾” “落哥”。在平定及寿阳,连枷叫作“拉戈”,寿阳人祁隽藻在《马首农言》中便说:“打谷耞板,俗名拉戈。”另外,汾阳叫作“喇杆”,榆社叫作“洛钩”,代县叫作“罗枷”,平鲁叫作“连耞”,忻州叫作“落柯”。

  连枷为竹木材质,虽然在考古发掘中较为少见,但是可以从文献资料中回望一二。

  西汉以来,有关连枷的文献既多又详,有些古籍中还有连枷的图画,甚至在酒泉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都有使用连枷的场面。从壁画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连枷为单棒枷,到了盛唐时,所用连枷与现今使用的基本一致了。正如元代王祯《农书》记载:“连枷,击禾器……其制:用木条四五茎,以生草编之,长可三尺,阔可四寸。又有以独梃为之者。皆于长木柄头造环轴,举而转之,以扑禾也。”

  在此之后,历朝历代的文献资料,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王祯《农书》、高启《打麦词》、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邝璠《便民图纂》、赵翼《陔余丛考》等书,均有关于“连枷”的记载,说明连枷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工具之一。

  在历代诗文画作中,反映的脱粒工具也几乎全是连枷。除了文章开头这首诗之外,还有南宋画家、诗人楼璹所作的诗画相配的艺术作品《织耕图》。

  南宋绍兴年间,于潜(今杭州临安)县令楼璹做《耕图二十一首》《织图二十四首》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赞赏,并一时间在朝野传诵。其中《耕图·持穗》是这样写的:“霜时天气佳,风劲木叶脱。持穗及此时,连枷声乱发。黄鸡啄遗粒,乌鸟喜聒聒。归家抖尘埃,夜屋烧榾柮。”不仅提到了当时打稻脱粒所用的工具连枷,而且还绘有生动形象的打连枷图。

  此后,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以皇室名义摹绘“耕织图”或修订“耕织图”,并成为惯例,以示重视农桑。其中,用连枷击打谷物脱粒,固定为《耕织图》中的一幅劳动场景。由于皇帝对“耕织图”这种艺术创作的重视,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高潮,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

  “仓廪盈实,社稷安定”,这是千千万万农民们的殷切希望。打连枷的笑歌声,从宋朝一直响到今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省直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视觉并州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晋韵
打连枷
狂歌亭楹联赏析
“我看到了战斗”
小麦为啥有道缝
碾 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