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君宇:从娄烦走出的“播火者”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游人相伴而行,在先烈的铜像前,留下一张张合影。铜像由国家文化部捐赠,刻画了当年高君宇为共产主义事业奔走呼号的风貌。

  高君宇一生短暂,只有29岁,但他是一座永远的丰碑。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壮大党的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吸引着一批批青年走近他、了解他,以他为“火花”,向梦想与信念奋进。

  如闪电之耀亮

  高君宇出生于1896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57名党员之一,我党早期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是在中国最早播撒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之一,也是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

  1925年3月6日,高君宇在随孙中山北上筹备并促成国民会议后,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北京,年仅29岁。他短暂的一生,实践了“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的革命誓言。

  娄烦县峰岭底村的高君宇故居,是他16岁以前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他奔走革命后,也曾多次回乡,在这里秘密从事党的活动。

  峰岭底村依山傍水,汾河绕村而过,村东是海拔1378米的峰岭山,山顶上,北宋时娄烦人民抗击外敌入侵所建的烽火台巍然屹立。高君宇故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以窑洞为主,青砖灰瓦。高家大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高君宇曾祖时,为东上院、东下院、中院、南院、西院和园子6座院落。现在的高君宇故居,主体为原“高家大院”的东上院、东下院和中院,占地面积2612平方米。

  高君宇,原名尚德,字锡三,家中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二。“五四”运动后,他取均分寰宇之意,自号“君宇”。父亲高配天,是当地有名的开明绅士,慈善仁厚,积极参加革命组织同盟会,拥护并响应革命,曾被当地政府授予“咸与维新”“热忱国事”的牌匾。

  辛亥革命爆发后,君宇与其父兄带头剪掉辫子,以示革故鼎新。1912年,高君宇考入太原模范中学校,该校于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一中。1916年9月,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北大校园思想活跃,成为新文化思潮的摇篮。

  如彗星之迅忽

  1919年2月,高君宇当选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5月4日下午,高君宇走在游行队伍前列,率领北大学生及北京各校学生齐集天安门,之后带头冲进曹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当日,北京学生数千人四处演讲,高君宇参加了街头宣传。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高君宇、邓中夏等为北京大学代表。他忙于组织北大和各高校学生罢课、营救被捕同学,积劳成疾。

  1920年11月,首届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高君宇当选为书记,同时,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山西最早的中共党员。

  1921年春,高君宇被派回山西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5月1日,在省立一中组建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5月,带着北京区委和李大钊的指示,高君宇回到山西省立一中,秘密进行建党活动,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正式成立,山西第一个党小组诞生。

  1925年1月,高君宇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大会期间,他受周恩来委托,前往天津面交邓颖超一封信,成为周、邓的“红娘”。3月1日,出席孙中山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2日突感腹部疼痛,仍然坚持工作。3月4日,腹痛加剧,被诊断为急性盲肠炎。3月6日,因手术后大出血,于凌晨2时40分逝世,年仅29岁。

  3月29日,中共北京区委书记赵世炎主持,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追悼大会,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王若飞等送了花圈、挽联。5月8日,遗体安葬于北京陶然亭。1973年,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生死相思相依

  高君宇与石评梅,结识于1922年在北京的一次山西老乡同乡会上。

  石评梅,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高君宇羡其才情,向其求爱,在一片红叶上写了:“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接到这片红叶后,抱定独身主义的石评梅在背面写上:“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高君宇与石评梅书信往来,谈理想、谈生活,交往逐渐频繁。

  直到高君宇病逝前一天,石评梅前去探望,才答应嫁给他。高君宇逝世后,石评梅极度伤心,题写碑文:“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君宇生前自题相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的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石评梅常去墓旁凭吊,诉说衷肠。3年后,石评梅患急性脑膜炎,离开人世。临终前,她手上依然戴着高君宇送她的白色象牙戒指,朋友们根据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将她安葬在高君宇墓旁。1965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特别强调要保存“高石之墓”。

  1996年1月,高君宇故居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22日,高君宇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修复后的高君宇故居正式开放,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中宣部确定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7月,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前厅放置高君宇胸像一座。馆内陈展内容以高君宇投身革命,在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为主,分为六个部分:立志报国、追求真理、驰骋南北、播火三晋、光照千秋、星火传承,展示了高君宇短暂一生的革命功绩。

  本报记者 陈辛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走进娄烦县孔河沟红军东征纪念地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要闻快报
   第03版:要闻快报
   第04版:都市新闻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经济新闻
   第08版:综合新闻
   第09版:中国新闻
   第10版:中国广角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体育新闻
   第13版:老年闲趣
   第14版:老年家庭
   第15版:学校专刊
   第16版:天龙晋风
高君宇:从娄烦走出的“播火者”
重忆峥嵘岁月 传承东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