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要走楼梯、担心外面找不到厕所、路上没有歇脚的地方、公交车门太高上车难、扫码消费弄不明白、去看病要网上挂号……年轻人很难想象,就是这些细小的琐事让很多老人心生畏惧,不敢出门、不愿出门,渐渐远离了社会活动,变得孤独、无助,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如何解决老人的这些担心,让年迈体弱、思维动作都变得缓慢的老年人依然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享受社会服务,更自信地度过晚年生活?答案是:建设老年宜居环境。
在硬件设施上,老年宜居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即从家庭居住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为老人提供一个安全、不依赖他人就能正常生活的环境。说起来一句话,但做起来却需事无巨细,比如,居家适老改造,可以让腿脚不便的老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自行如厕、沐浴;建筑物中恰当的扶手设计可以让老人行走更安全;电梯覆盖让老人不再爬楼梯,觉得累了就能找到歇脚的地方;到银行、菜市场、超市、饭店、医院等公共场所,可以自己处理事务而不觉得困难……宜居环境的硬件建设,要让人即使走得慢了、反应慢了,也还能维持平时的生活习惯,买菜、遛弯、锻炼、见朋友……想出门就能出门,不被不够完善的设施所束缚。
相对而言,软环境则是更高的要求,即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它看上去是无形的,却是建设老年宜居环境的内核。比如,老人出门后,很多事情可能无法独立完成,去请人帮忙时是否会遭白眼?年轻人会不会觉得老人就该在家待着,不该出来给社会添麻烦?老年人动作比较慢,在超市、银行等公共场所,我们能不能充分理解、体谅、主动帮忙?只有包容性高、能充分体谅老年人难处的社会环境,才能让老人感到自尊、体面,愿意出门。同时,有了内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有了内在动力。
每个人都会老去,打造老年宜居的硬环境、软环境,是为了让每个人在晚年都能独立生活,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这在老龄化日趋加剧的今天,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政府部门要规范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标准,在新建小区、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公司、机构等社会组织要主动作为,积极发现老年人的“不便利”,及时调整,比如银行的ATM机,是不是能够选择更大的字号?输入信息时,停留时间是不是能更长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