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艺人,是一个可以让艺人与城市彼此成就的尊称。艺人的生存状态,会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形态之中。
持证街头艺人,是上海于2014年首创的模式,当时,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艺人与观众在街头互动的多重试验。眼下,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又把“街头艺人”升格为“城市艺人”,进一步凸显城市与艺人,乃至城市与人之间的互相成就。
如今,这些艺人的舞台已不仅仅限于街头,而是融入了火热的这座城之各个空间——正如演出行业协会力推的另一个品牌“演艺新空间”,亦即非标剧场,在广场、商场、楼宇、公园、游船、文创园区等各个城市更新过程中冒出来的非标准剧场的空间里,都有各类艺人活跃的身影,这些艺人的自理自治,已经形成一套规范化体系,数百名艺人可以“自转”还能“公转”,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的温暖气息与文艺气质。
从“街头艺人”到“城市艺人”,貌似小小一个称谓的改变,但折射出的,却是一座城市对艺人的态度、对文化的尊重。而自2014年起,我们一直关注并率先报道了很多暖心的艺人故事:阿杜在上海唱来了一个家,去年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而今年“七一”钱一明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在静安《辅德里》表演现场、在徐汇“最文艺疫苗接种点”,我们都能看到这些艺人的身影……正如艺人华俊对儿子所说的那样,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为人演奏音乐,“是一份事业”。在一座有爱意、有文化的城市里表演,是一种幸福;在一座随处听得到音乐、看得到表演的城市里生活,更是一种幸福。
看城市艺人,更多看到的是城与人、人与人之间彼此成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