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2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房四宝

说“笔”

  梁文俊

  “聿”是“笔”的本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弗律。”意思是说,“聿”是用来书写的工具,是“律”字的最初写法。后来,“聿”字常被假借表示语气词,所以在“聿”上加一个“竹”字头分化出“筆”来表示本义。今天我们所用的“笔”字,最早见于北齐的《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北宋韵书《集韵》将“笔”字正式收入书籍里。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作为古代东方文明传承的书写工具、文房四宝之首的毛笔,承载了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毛笔始于何时?因“蒙恬造笔”故事的广为流传,秦国大将军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然而,也有些史家认为:毛笔起源远早于秦。比如,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

  其实,毛笔的产生和使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在距今大约五千年至六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大批的彩陶,上面绘有游动的鱼、奔驰的鹿、人面鱼纹图案等,线条均匀,笔道肥硕,浑圆流畅,有如墨书,应该就是用毛笔一类的东西绘制的。

  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毛笔的制作技术发展很快,名笔层出不穷。出自浙江的湖笔,是最为出名的毛笔之一。白居易曾经这样评价湖笔:“千万毛中拣一笔”,由此可见其制笔技艺之精细与繁复。与湖笔齐名的是安徽宣州的“宣笔”。由于制作精美、工艺高超,曾博得历代名家的赞赏。唐代耿湋的“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就是对宣笔的歌颂。河南的大仓毛笔、河北侯店毛笔等,也都在名笔之列。

  明清是毛笔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和官府的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用作笔管的质材,不单是竹,还有金、银、玉、象牙、瓷、珐琅等,富丽典雅,异彩纷呈。

  明代屠隆的《考槃余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的论著。在书中,屠隆提出一支好毛笔,要具备“尖、齐、圆、健”四个优点。尖,笔锋尖锐;齐,毫毛整齐;圆,笔头圆润;健,笔毛有弹性。时至今日,“尖、齐、圆、健”,仍是评判优质毛笔的标准。

  “笔”字组成的词有很多。古代文人墨客出行,多把笔插在冠前的鬓发上,如同用簪子固定发髻一样,所以叫作“簪笔”。“文笔”用来比喻一个人做文章的文字功夫和风格。还有执笔、落笔、代笔、笔耕、笔名、笔录、笔试、笔迹、笔法、笔会、笔谈……从这些词里可以看出笔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文房四宝~~~
诗词鉴赏拾英~~~
闾巷剪影~~~龙城公园站
灯下读史~~~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今日观点
   第03版:都市新闻
   第04版:都市新闻
   第05版:经济新闻
   第06版:经济新闻
   第07版:聚焦疫情防控
   第08版:社会新闻
   第09版:热线新闻
   第10版:综合新闻
   第11版:中国新闻
   第1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第13版:中国视点
   第14版:中国关注
   第15版:中国广角
   第16版:中国广角
   第17版:国际新闻
   第18版:国际广角
   第19版:文娱新闻
   第20版:文娱新闻
   第21版:文娱新闻
   第22版:2020东京残奥会特别报道
   第23版:体育新闻
   第24版:天龙文苑
说“笔”
诗的“矛盾修辞”
太原地铁站名掌故 16
杭州“知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