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腔不属于戏曲剧种的范畴,它是人们在闲暇时进行娱乐活动的一个泛称。就现有资料的描述:大同坐腔是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由民间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自编自演,自弹自唱,自我娱乐。人员不穿行头,不化妆,多坐也可站,演唱顺序依剧情发展需要依次出演角色。因演员多坐着演,故名“坐腔”,是大同地区独有的表演形式。
大约1913年,大同城内两户富商子弟为消闲玩耍,组织起一拨儿人定期聚会切磋小曲儿演唱方法,这就是以周鼎、邢儒为首的古城业余小曲演唱班。
班子创立不久,逐渐入伙的有苑兰亭、孙清泉、李象彩、曹顺、魏俊、任儿疤(绰号,真名不详)等人。他们集中的地点有两处:一是西街钟楼附近的孙寄卖店(孙清泉柜上),另一处是大南街的苑剃头铺(苑兰亭店上)。他们每天忙完柜上生意,一般在下午六七点到集中地排练,晚上十来点散伙。不久,街面上一些大户晓得了小曲班的名声,便请他们去家里“露脸”,这样便出现了“玩票”。所谓“玩票”,是邀请者当天上午派人下达通知,两个集中地的掌柜就让伙计挨门挨户“下票”(口陈即可)给班里的人。晚上,年轻的和刚进班子的便搬着各种乐器同大伙儿一起到这户人家“应票”。小曲班谁叫都去,不收酬金,顶多吃顿好饭罢了。小曲班常唱的有“道情”《相子进府》《画金财》和民间小调《挂红灯》《十朵花》等。如今这一民间艺术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