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2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头脑”又名“八珍汤”

  进入三九,天寒地冻,大早上出门,鼻子脑门儿手脚冻得生疼。但在太原,有一种美食竟然能吸引人离开温暖的被窝,早晨五六点就爬起来去吃,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头脑。

  天冷,三五好友相约,赶几碗头脑,暖起来——

  在太原吃头脑,得从秋末冬初说起。

  几场秋雨下来,太原城一天冷似一天。许多饭店的门幌儿上,便挂出了“头脑·上市”的招牌。老太原们不再眷恋被窝的温暖,一大早起来,去相熟的老店,来一碗“头脑”。

  店堂内人头攒动,跑堂的忙忙碌碌,将一碗碗浓白的“头脑”端上桌来。很快,店里一片“哧溜哧溜”的喝“头脑”声音,夹杂着婉转的太原方言,构成太原冬日清晨一景。

  搁以前,冬日大早,天还黑蒙蒙的,又没路灯,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大都悬挂一盏灯笼作标志。天黑,太原人得打着灯笼去喝“头脑”,因而流传下来,喝“头脑”又叫“赶碗头脑”。

  外地人来太原,一听到主人介绍去喝“头脑”,往往摸不着头脑。“头脑”是什么吃食?又如何有这样怪异的名字?

  太原人都知道,这是太原城里特有的一种风味早点,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

  “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良姜、羊肉、煨面、羊尾油、黄酒、藕片、长山药8种食材配制而成。

  “头脑”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羊肉选的是羊腰窝肉,易于煮烂且不腥膻;黄芪选的是质地优良的正宗北花。将羊肉切块,大火煮沸,加上花椒、黄芪、良姜等佐料后,改用小火煮熟后捞出;另将酒糟汁入锅煮沸,加料酒、煨面,煮成面糊汤,再把羊肉块、熟山药、藕片放入碗里,加羊尾油丁,浇上面糊汤便成。

  此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头脑”,面糊清白,浓黏厚重,喝到嘴里,甜、软、绵、香、热,酒香、药香、肉香混在一起,一股脑儿地钻进鼻孔,令人忍不住馋涎欲滴,立马抄匙大快朵颐!

  太原“头脑”的来历,但凡太原人都能讲出个七七八八,因为它和太原城最有名的奇士傅山先生关系密切。

  据说,“头脑”本字考证为“酘醪”(音dòu láo),原属官方饮食制度。酘本义为酒再酿,醪为未去酒糟的甜酒,酘醪言醇浓之酒,谐音渐变为头脑。

  头脑早在明初,甚至宋元就已出现,如《金瓶梅》中有:“安排些鸡子肉圆子做了头脑与他扶头。”  

  又如《水浒传》里有:“那李小二人丛里撇了雷横,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

  清代褚人获《坚匏二集》有“头脑酒”一条,释宋人爱喝头脑酒。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记载:“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景泰初年,以大官不充,罢之。而百官及民间用之不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今日观点
   第03版:要闻快报
   第04版:要闻快报
   第05版:都市新闻
   第06版:都市新闻
   第07版:春运首日
   第08版:热线新闻
   第09版:为民创城不停步
   第10版:中国新闻
   第11版:聚焦疫情防控
   第12版:中国关注
   第13版:中国视点
   第14版:中国广角
   第15版:中国广角
   第16版:中国广角
   第17版:国际新闻
   第18版:国际广角
   第19版:体育新闻
   第20版:体育新闻
   第21版:体育新闻
   第22版:文娱新闻
   第23版:文娱新闻
   第24版:天龙文苑
三九天,赶碗“头脑”去
太原人喝“头脑” ——讲究
“头脑”又名“八珍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