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西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之文脉的传承(二)

杜学文
  中华地域极为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中华先民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充满情感,希望能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她、认识她,出现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地理学著作。最早且最重要的地理学著作应该是托名大禹的《禹贡》,为中华地理的奠基性著作,亦表现出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

  《禹贡》记录了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随山刊木,迹遍天下,“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的事项。“禹迹”也就由此而成为九州华夏之代称。所谓九州,就是天下以冀州为中心的九部分,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其中的冀州之名,源于黄河龙门口所处之地今山西河津。河津古称冀。冀州地域主要是晋、燕之地,大致与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河南一部,以及内蒙古、辽宁的小部对应。《禹贡》对九州之地的山水形势、道路计里、贡赋物产等做了描绘,还提出了“五服”的概念。五服包括甸、侯、绥、要、荒五种纳贡层次,也体现出不同的地理意义与社会治理要求。不过有研究者认为,并不是大禹之时已经有了明确的九州之分。《禹贡》应该是后人托大禹而表现的一种地理与社会理想。

  从战国诸侯争雄到秦汉一统,中国终于实现了统一的政权治理与地理连通。以中原地区为文化中心的地理疆域逐步变化,形成了稳定的地域形态。其中的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不仅维护了中原地域,亦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班超班勇父子经略西域,维护了连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同时,汉经营岭南之地,使民族认同进一步增强,中华之疆域进一步巩固。西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著有《禹贡地域图》。他发现《禹贡》中的山川地名沿用已久,与现实多有差距,于是查阅资料,甄别注解,终成十八篇。至晋,佛教在内地传播日盛。西行求法兴起。其最早的代表人物就是法显。世人认为他是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俗姓龚,平阳武阳今长治襄垣人。东晋隆安三年,也就是公元399年,六十多岁的法显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求法之旅。他与同伴经河西走廊,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至于阗,入今巴基斯坦阿富汗,终至今印度各地,后达今斯里兰卡,乘商船返回,于青州今青岛崂山一带登陆,前后约14年之久,游历30余国,带回《摩诃僧袛律》《萨婆多律抄》等梵文佛经。回国后在建康今南京译经,与同道共翻译了被称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的《摩诃僧袛律》等6部63卷。最具影响的是法显撰写了《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国记》对我国西域地区的历史地理之描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东晋时期,河东闻喜人郭璞著有《山海经注》。郭璞为时之文学家、训诂学家,亦为时道学术数大师及游仙诗之祖师。其在学术上最重要的成就是对《山海经》的注释。其注不仅对《山海经》文本内容进行了训诂解注,亦表达了自己对《山海经》的研究所得,故影响深远。此外,郭璞还对《尔雅》《方言》《穆天子传》等进行了注释。此四部注书亦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注本。

  隋时,河东闻喜人裴矩著《西域图记》三卷,记录了西域四十四国的地理民情。裴矩先后在北齐、北周、隋唐任职。特别是隋时受命掌管西域事务,收集了大量与西域有关的资料,终成图记,详细记录了从敦煌通往西域各地,以至地中海、中亚与南亚的道路交通,是最早记录中国及亚洲连通欧洲交通的文献,也是第一部图文并茂地记述西域史地的独创性著作,是关于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为以后的《海国图志》等提供了蓝本。此外,他还著有《开业平陈记》十二卷,《邺都故事》十卷,《高丽风俗》一卷,并与虞世南合撰《大唐书仪》十卷。

  金元时期,山西浑源人刘祁、刘郁各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问世。刘祁著有《北使记》,收入其《归潜志》中。所记为兴定四年(1220)金朝将亡前派遣礼部尚书侍郎乌古孙仲端前往成吉思汗大帐通好。他们从中原出发,长途跋涉,穿越西域各地至铁门,见成吉思汗。隔年再次出行亦无果而返。乌古孙仲端返国后,将自己的经历口述与好友刘祁。刘祁记录了他们的所见所闻,特别是西域中亚地区之季节气候、民情风俗、人族性格、物产器具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理价值。由于金朝称蒙古为“北朝”,故名《北使记》。其弟刘郁,曾在亡金后的蒙古任职。时旭烈兀奉命征讨西域各国,攻克报达今巴格达等地,进入今叙利亚。元宪宗派使臣常德赴西域视事,至报达。停留一年多后返回和林。刘郁随常德经西域各地,记录了他们出使西域的情况,成书名《西使记》。该著描述了元时波斯、印度、巴格达等地的风土人情、地理名物,特别是补辩考证了许多其它著作中的错讹之处。书中还记录了许多晋地人民在西域的生活情况。

  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方交流进入新的兴盛期。一方面是欧洲各国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传教。另一方面是中国也有很多人出洋至欧。这其中就有一位山西籍人士樊守义,作为康熙之特使到了欧洲,并在回国后撰写了一部《身见录》。樊守义,山西绛州今新绛人。绛州为山西也是中国最早有传教士的地区。1702年,康熙命意大利传教士艾约瑟、陆若瑟往罗马觐见教皇处理“礼仪之争”事,樊守义同行。艾、陆先后病故。樊守义在欧十三年,返回后著此书。清时,西北史地学派兴起。此派学人多亲历西北之地,进行实地考察,撰写所见所闻,对中国西北边域的记录极为珍贵,其中的山西籍学者贡献颇重。不过,山西学界重视研究地理学之风当溯源于清初著名学者太原人阎若璩。他是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的重要代表之一,著有《古文尚书疏正》。地理学方面的著作有《四书释地》及其续、又续、余论等四部,为历史地理学中的佳作。真正代表西北史地学派学术成就的山西籍学者有祁韵士、张穆。祁韵士,山西寿阳人,被发配至新疆伊犁,在新疆期间,亲历各地,游走四方,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所言多为亲至。所著《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为有清一代对西北边疆史地进行系统研究的发轫之作,亦为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外还著有《万里行程记》,编定《西陲总统事略》《西陲要略》《西域释地》等,为西北地理学派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另一位重要的学者是平定人张穆。他在祁韵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了边疆史地学。由其整理祁氏之《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底稿资料撰成《皇朝藩部要略》,为了解新疆西藏等地历史地理的开拓性著作。所著《蒙古游牧记》考证精密,史料丰富,用地志体例变通创新,是中外研究蒙古历史地理的权威著作。此外还著有《俄罗斯补辑》《魏延昌地形志》等。与徐继畬等多有往来。徐继畬,山西五台人,先后在福建、广州等地任职,卸任后回乡讲学。徐继畬与往来外商使节多有交往,著有《瀛环志略》十卷。

  中华传统著作,不仅文史哲不分,史地政亦难别。关于历史、地理,以及以政治为主的社会形态的研究往往融为一体,共成一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系统性有极大的关系,亦与强调个人的感觉与顿悟有关。这些著作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现代意义上的某一学科的研究,它往往体现出某种时代的精神追求、哲学背景、价值指向,亦因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在表达上显现出明显的个性色彩与文学性,以及现代意义上多学科的关联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都市新闻
   第03版:热线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经济新闻
   第07版:为民创城不停步
   第08版:中国新闻
   第09版: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第10版:中国视点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体育新闻
   第13版:学校专刊
   第14版:天龙地理
   第15版:天龙品味
姑苏林黛玉
落 雨
山西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之文脉的传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