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扫墓这件事而言,坟冢多在聚落边缘或远离聚落,于是上坟祭扫这段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路程,往往就是一天的徒步行程。试想此时春光明媚,家人一同出门扫墓,暂时脱离了日常工作的节奏。若是先人已故去多年,扫墓的这趟探访亡者的路程,哀凄之感已渐淡薄,沿路充盈于耳目的却是春花盛放、百鸟齐鸣的春日勃勃生机,出城扫墓很自然就成了心情轻松的踏青赏花之旅。更兼扫墓必备各种饮食供品,轻易地造就了现成的野餐机会,这种祭墓顺带野餐的行程在唐代时就已相当普遍。
唐玄宗开元20年(732)时的一道敕令指出:“寒食上墓…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
从“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的禁令反推,可知当时盛行的是祭墓之余,就在墓前饮馔作乐。这行径显然毫无缅怀先人的悲戚,使得卫道人士十分不满,因而朝廷规定祭毕撤下供品后,要挥泪辞别祖先,再另觅他处野餐。
扫墓时用的供品,自然是事先准备,祭毕的野餐即冷食不再生火加热,这和寒食的精神不谋而合。
饮食摄取当季盛产的食用植物本就是时令养生的主要原则,在春季,这养生原则特别明显。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有在三月三时,采集不同植物染糯米饭野餐的风俗。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至郊外,互赠染成春天缤纷色彩的五色饭来野餐,青年男女也趁机对歌,进行求偶的社交活动。这类活动的民俗在于借着摄取春天当季菜蔬,也将春天的生命纳入体内,加强了自身的生命力。所以节日饮食常见的说法都是:吃了时令蔬果或节日特色饮食,就会无灾无病,身体健壮。
春天的踏青郊游,不只是休闲,也是顺应时令的养生。根据中医理论,春天万物复苏,人体的阳气能量也丰沛,此时应注意饮食运动的搭配,以保体内阳气畅旺不绝。借着清明踏青,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加强。踏青又名“踏百草”,貌似纯然赏春休闲的活动,同时也是个生态教育的好时机,长辈借着指认植物教给晚辈植物的名称及功能,传承植物知识。而自“踏百草”又衍生出的“斗百草”,更是一种植物辨识的竞赛。竞赛的方法就是各自采集不同植物,以能辨识采集的种类较多、较珍奇者或是较坚韧者为胜。在游戏的潜移默化中,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
今年清明,除了追忆先人,请记得还有寓意丰富的踏百草。当你将春游当成亲近自然的仪式,莫忘将春草摄入眼眸、春菜纳入脏腑、春花装点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