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帝萧绎曾与友人冒雨寻春,写下了《咏细雨》:“风轻不动叶,雨细未沾衣;入楼如雾上,拂马似尘飞。”短短四句,就将清明细雨若有若无、乍隐乍现的神韵意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唐代诗人韦庄也曾与友人于清明之日到长安郊外游春,他目睹踏青扫墓的行人,诗兴大发,写下了《长安清明》一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把当时清明的风俗习惯、美好的自然景象、人们的衣着打扮等,都如实地反映出来。
宋代诗人黄庭坚也写有一首《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从清明想到人的生老病死,有感于人生的价值问题。
明代诗人高启所作的《清明呈馆中诸公》一诗,不仅把宫女官人们过清明节的情景再现于纸上,而且将自己的感情变化、内心活动也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来,把人们带入了一个生气勃勃、吉祥如意、情意交融的氛围之中:“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