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父亲正值壮年,精力旺盛,爱热闹,又是生产队的队长,自然也成了闹红火的“头儿”。每年正月初五一过,父亲就不着家了,整天泡在生产队的队部里,为正月十五闹红火做准备,派人到城里扯龙皮(白布),买龙骨(竹子)、猪油(做蜡烛用)、麻(做龙须龙尾用)等做龙灯的材料。
大人们把扯来的“龙皮”在苇席上轻轻展开,一群大姑娘小媳妇,叽叽喳喳、有说有笑,手拿画笔蘸上颜料把“龙鳞”一笔一笔地画到白布上,画好晾干后把“龙皮”蒙在竹子做的龙骨架上,再在龙头和龙尾黏上麻做的龙须和龙尾,一个长约十几米的龙灯就算做好了。
全龙由9盏灯组成,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舞龙灯时,父亲在龙头前持龙珠(红圆球灯)引导,龙头作抢球状,引龙游走飞动。那龙昂首摆尾,蜿蜒游走,故称之为“耍龙灯”。但要把龙灯真正地舞起来,那岂是一个“耍”字了得。由于龙灯又长又重,要十几个后生才能举起在锣鼓声中奔走。
舞龙的主要节目有“团龙”“滚龙门”“穿灯”“架桥”等。父亲拿着“龙珠”在龙身前不断地跳跃着、奔跑着,龙身随着父亲的“龙珠”一圈一圈地弯来绕去,先慢后快,渐渐地越来越快。龙身在人们的阵阵呼喊声和锣鼓声中上下翻飞,龙灯迎风转动,人动灯移,光彩夺目,煞是好看。最好看的要算“团龙”了,整条龙似乎盘绕在一根柱子上,龙头在上,昂首向天,仿佛一声呼啸就会腾空而起。
在街上舞完了,还要到各家各户去舞。舞完后户主要给烟或赏钱答谢,这时就会听到收礼的人大声喊道:“给烟两盒,给钱一元,谢赏了!”家家如此,直至在所有的人家和街道舞完为止。
据说龙灯去了谁家,会辟邪驱灾,保佑这家一年平安。如谁家媳妇怀不上孩子,从龙嘴里拔上一支蜡烛,就能怀上。听母亲说,我就是从龙口里拔来的。那年正月十五在我家院里舞完龙灯后,母亲就从龙嘴里拔了一支蜡烛供在家里,后来真的就怀上了。不知是碰巧还是真的神龙显灵,不得而知。按照当地的风俗,如怀上了娃娃,是要还愿的(换龙皮)。为了还愿,那年父亲到处向人借布票,扯了白布为龙灯换了整张龙皮。只可惜我这个“龙子”一生平庸,也没干出个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龙灯在村里表演完后,还要到晋源城里去演。最远曾去过金胜的北阜。那时不像现在有汽车,无论到哪儿演出,全靠步行,我们这些爱热闹的娃娃也屁颠屁颠地跟在后边。二三十里路程走下来,不知道累,也不觉着远。一个年过下来,正月十五成了最喜庆、最快乐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