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故事”是浑源流行的一种踢鼓秧歌,产生于元代,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耍故事”表演的内容是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传奇。演出角色共9对18人,从前往后依次是:第一对宋江和林冲,分别扮须生和武生,手持马鞭,俗称“骑马的”。第二对张青、孙二娘,称“扇扇子的”和“扇大襟婆子”。第三对是两个时迁,武丑花脸,机灵滑稽,称“头趟鼓子”。第四对和第七对是两个顾大嫂和两个扈三娘,都是刀马旦俊妆,手持小锣和小槌,称“掟锣儿的”,也称头对花儿和二对花儿。第五对和第八对分别是李逵、鲁智深和两个刘唐,他们扮各色花脸,每人手持两根臂粗的木棒,做出各种粗犷有力的动作,称“打棒儿的”。第六对是两个武松,武生打扮,赤手空拳,常作打虎和展翅动作,称“二趟鼓子”。第九对是安道全和吴用,均着道袍。安道全罗锅打扮,手持货架牌和拨浪鼓,俗称“毛货郎”;吴用左手持书,右手执笔,时作读书写字状,俗称“卖药先生”。他们各有不同扮相,各着不同头饰和服装,手持不同道具,在乐队锣、鼓、镲的伴奏中进行各种队形表演和武术、戏曲动作表演。此时,街头就是舞台,群众就是演员,流传千年的梁山好汉爱憎分明的艺术形象已深入人心。
“耍故事”艺术形式贴近生活,节奏欢快,趣味浓郁,意蕴深厚,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作为民间艺术活动,“耍故事”演员们的技艺都是耳濡目染,习得而能。上世纪80年代我上中学时,据说表演可以挣些工分,于是有几个同学在正月里“耍故事”。当时电视不普及,更没有网络和手机,正月最热闹的就是街头上的“耍故事”,特别是正月十五前后,有许多村来汇演,人山人海,煞是喜庆。随着经济的发展,县、乡、村文化投入不断增加,不只是春节期间,在端午等其他传统节日也“耍故事”。
浑源“耍故事”不仅是一种民间文艺的形式,也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民间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