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情难忘晋祠水

张玉虎

晋祠八角莲池(水粉画) 李夜冰 绘

  1962年。那年我还上小学,后半年,就该上三年级了。暑假里的一天,父亲说要带上我到晋祠去赶会。晋祠农历七月初二的庙会,是方圆百里之内有名的盛事,这对于一个生在汾河东岸、没有出过远门的10岁孩子来说,别提有多惊喜了。

  七月初二,母亲早早把我叫醒,吃了早饭,给我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还再三地嘱咐我,到了会上,要紧紧地拽住父亲的袄襟子,千万不要走散。父亲骑自行车带着我,从我们西温庄村出发,往西行10里,过了小店村,到了汾河边上。当时,河上没有桥,河里的水“哗啦啦”地流着。不过,水不算太深,河面也不太宽。46岁的父亲挽起裤腿,背着我,蹚着没膝深的水,一步一停地谨慎前行,偶尔还要打个趔趄。他小心翼翼地先把我背过西岸,又返回去把自行车扛过去。想起60年前的情景,不由得眼眶发潮。

  到了晋祠,最让我惊奇也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那随处可见、顺势而流、清澈晶莹的泉水——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晋水,不光从难老、鱼沼、善利三个主泉眼喷涌,还从一路下行的石缝罅隙中汩汩吐出。从太汾公路西行上坡,一入晋祠的地界,就进入了一个水的世界:湖泊里有水,沟渠里有水,石头缝里也有水。让人感到神奇、润泽、愉悦、松爽。那天,我还在“晋祠八景”的“莲池映月”处第一次见到了莲花,由晋祠水养育的娇美无比的莲花;在鱼沼飞梁处第一次见到了在清水中“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五颜六色的大鲤鱼。这对于一个出生在旱地,只知道井里有水,只见过高粱、玉茭子的农村土孩子来说,确实是极其震撼的,那第一印象,实在是终身难忘。

  那清澈透明的水,那袅袅婷婷的莲,那往来穿梭的鱼,让我看得入迷,让我看得陶醉,让我看得不知所以。对那天庙会上的滚滚人流和父亲给我买了什么吃食,都淡忘了。我只记得:在难老泉前的“七窟窿八眼”处,父亲给我讲了当年晋祠分水时,张郎为争水下油锅捞铜钱的故事。父亲说,虽然晋祠水从这儿是“三分南,七分北”,但因地势之故,往南的三分水并不比往北的七分水小多少。他还带着我到鸿雁南河的一个闸口处,从树上摘下十片树叶丢到滔滔南流的渠水里,给我讲了一个神奇的传说:这些树叶顺水漂下去后,还会有七片再返回来;他带我顺着宽宽的智伯渠下行,给我讲水灌晋阳和三家分晋的往事;还穿过晋祠北堡走到赤桥村看了古赤桥,讲了豫让刺赵的故事;讲了赤桥村的近代乡贤刘大鹏及其父子双举人的荣耀。

  那天父亲还拉着我,看了圣母殿,讲了晋祠的历史;让我细看一个匾上写着的“永锡难老”四个字是凹进去的,还是凸出来的;到水母庙那里讲了水母娘娘柳春英的故事。现在想来,父亲当年带着我游晋祠,应该是有深意的,不光是为了让我赶庙会,不光是想让我看红火,更不是为了让我吃一顿好的。他是想把他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传递给我,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有所了解。

  对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虽然当时对父亲讲的那些史实和故事不太懂,但却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懂得尊重历史、敬畏自然、热爱家乡。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我虽然小学毕业后没能继续上学,但受父亲的影响和激励,仍一直坚持读书自学,并对家乡的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产生了兴趣。

  晋祠之旅,是一次启蒙之旅。成年后,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原因,曾多次去晋祠,但终身难忘的只有一次,就是1962年趴在父亲背上蹚汾河的那一次。

  多情难忘晋祠水,躬身永记父母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王建平
~~~张玉虎
~~~王国武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观点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都市
   第06版:都市
   第07版:庆祝教师节
   第08版:热点
   第09版:创城
   第10版:中国
   第11版:中国
   第12版:世界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文体
   第15版:天龙·情感
   第16版:天龙·文苑
杜老师,谢谢您
多情难忘晋祠水
雨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