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守常规的龙天庙

孙 琨
  晋源有座龙天庙,位置在明太原县城南门外。龙天庙坐南朝北,庙门为过街楼样式,门上悬横匾“龙天庙”。进入庙内,南北长,东西窄。正面是刘王殿,正殿两旁各有一偏殿。两殿之前各有古柏一株。东、西厢房约15米。前面各有古槐一株。北面乐楼与西殿相对,乐楼下面中间开设庙门。

  仔细打量,发现这座“龙天庙”与中国古建传统做法确实不一致。

  第一,正殿两旁的偏殿明显不对称,东殿比西殿宽好几米。第二,钟鼓楼均为悬钟,不设鼓架。第三,龙天庙的正殿匾额上写的却是“刘王殿”。

  这些特殊之处,原以为是地势所致。庙宇东面是民居,西面紧邻道路,当初建设,可能是因地制宜。

  寺庙是中国古建中比较讲究的地方,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龙天庙”明显打破了这种布局,在古代那种严格的尊卑有序的体制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的建筑规制?又为什么会延续几百年的历史呢?

  庙内大殿前有介绍,讲述了龙天庙的历史由来。原来此庙供奉的是西汉汉文帝刘恒。

  清道光《太原县志》记有“龙天庙,在南关,七月七日祭”的记载。“帝王”篇中记载了“汉文帝讳恒……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晋人立庙祀之”。当地百姓代代相传,龙天庙是祭祀汉文帝刘恒的家庙。《史记》记载:“高祖十一年(196)立中子恒为代王,都晋阳。”七岁的刘恒当年来到晋阳,在这里治理代国17年。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社会稳定,深得晋阳人民的敬重与热爱。公元前179年,刘恒回长安继位天子,又开创了汉代“文景之治”的伟业。就在他做皇帝的23年中,他又四次回到晋阳看望旧臣,《史记》中记载“因幸太原,见故旧群臣,皆赐之。举功行赏,诸民里赐牛酒”。

  文中介绍,太原县过去天旱乡民抬龙王祈雨,乡人抬上龙王要抬到“龙天庙”,众乡民跪拜上供,嘴里还要念叨“代王,代王,我来也”。

  这样一位有德、有绩,又有恩于晋阳百姓以及天下人的皇帝,晋阳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我揣测:晋阳百姓知道感恩,在建造纪念汉文帝的庙宇之时,亦采取了汉文帝在位时不扰民、不拘泥于陈规陋习的革新政策。龙天庙估计是建造大殿在先,东偏殿开工后,西偏殿若要与东偏殿一致,公路将要改道。晨钟暮鼓是寺庙中的标配。但是在汉魏时期,报时方式却是晨鼓暮钟,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劳作。汉文帝在位,给晋阳百姓留下不尽的怀念,纪念他的庙宇如果是振奋之声,似乎与百姓心情不符,所以按汉时习俗,全部悬挂大钟,不设鼓架。

  龙天庙的这种做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可能没有反对。站在今天的庙宇前,我们都能想象当年的疑问。晋阳百姓两千年来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对这块土地的撞击中,成为一个极具个性的群体,勇武、剽悍、行侠仗义,认准的事情无所顾忌。但厚重的历史积淀让晋阳先民有着充足的理由去按照自己的思路建设这座庙宇。龙天庙的建造如果按照通常规制,要拆民居、占道路,纪念汉文帝的活动变成与汉文帝思想相悖的行为,恐怕正是晋阳先民们不愿看到更不愿做的事情。聪明睿智、知道感恩的晋阳先民们,正是按照汉文帝的治国方略建造了这座庙宇来纪念他。很可能也是利用这种思路应对非议。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我一己之见,不揣冒昧,写成此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牛新凯
~~~孙 琨
~~~金 琬
~~~郝妙海
~~~宋治洲
~~~王润云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题报道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晋韵
   第08版:专版
烙画葫芦
难忘的谈话
不守常规的龙天庙
薛瑄咏津
趣说“九斤”及其它
“姑儿”与老鼠
杨家沟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