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乡村中给孩子起名字时,以数字打头者极为常见。有大毛挑头,然后二毛、三毛……一直排到六毛的;也有从牛儿叫起,二牛、三牛……有人家排到五牛,有人家排到七牛、八牛,更有人家排到十牛的;还有叫大宝、二宝、三宝、四宝;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赖小、二赖、三赖、四赖;棉只、二棉、三棉、四棉;花花、二花、三花;改变、二变、三变、四变……上述名字,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即以长幼为序,排行为序。 名字,作为一个符号,对于旧日的大多数农家人来说,只要叫应就行,并不会、也没那个条件刻意去追求高贵、文雅;而且,当时的社会也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名字随时都可以改。因而,一般人家,特别是庄户人家,给孩子起小名时,十分随意。加上当时生育不受限制,不少人家孩子多。对于不识字的农民来说,给第一个孩子起名时,也许还操点心。随后而来的,按顺序叫便成了最方便、最省事的起名办法。日后,当这个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另外再起个好听点的大名(学名、官名)就行了。然而,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于是,这些个以排行数挑头的名字,也就只能陪伴此人终身。而在乡村中,这样的名字也就比比皆是了。 那么,在农村中,数字打头的名字,是否都代表其排行呢?不,也有例外。同样在我们村,高姓、郭姓、雷姓,还有我们郝姓,有好多个叫九斤、十斤,甚至十二斤的。若按上一节所叙,这些人应该排行第九、第十,或第十二了。然而,这四五个叫九斤的,实际上都是老大。据说,他们的名字是与出生时的体重有关。但是,以前真有这么多这么重的新生婴儿吗? 有一种说法,当年婴儿出生后,当爷爷奶奶的、当爹爹妈妈的,也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几斤几两。但囿于条件所限,他们便找个箩头,里面垫些布片,将孩子放进去称一下。据说,那个九斤,便是连箩头称后的重量。一只箩头,大约三四斤,而孩子大约是五六斤。且不说这个九斤并不是孩子的实际重量,就是连篓头一块称,也不可能齐刷刷都是九斤呀。这里面,应该是还有一些另外的原由的。
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一个,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这是个表示极限的数字,常被看作最多、最大、至尊,因而也是个备受尊崇的数字。同时,“九”“久”同音,九又有了长久、长寿之意,是个极为吉祥的数字。因而,无论这个孩子的实际重量是几斤,也不论连箩头称时是多于九斤,还是少于九斤,取名时,便将孩子叫成“九斤”了。这个名字,其实饱含了长辈的一些美好寓意在里面。 由于老大叫成了九斤,再有孩子出生,顺理成章,就成了十斤、十一斤、十二斤,既与排行无关,更与体重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