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西革命先驱李毓棠

张六金
  在忻州市忻府区的双乳山下有个村庄名叫王家庄,这是个古老的、只有2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革命先驱李毓棠就出生在这里。他从小聪明好学、过目不忘,1918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省府当时有名望的中学——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简称省立一中)旧制中等科第20班。

  读书期间,李毓棠结识了高君宇、王振翼、贺昌、张叔平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高君宇等人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为响应北京五四运动,李毓棠参加了太原大中学校学生的罢课游行示威,聆听高君宇等人的报告,并于1919年8月,和王振翼一起在高君宇的具体帮助下,创办了山西第一份进步刊物——《平民》周刊。该刊在创刊之初便说明其宗旨是:“抱定为人民奋斗之宗旨,不断以山西实况报告世界,代人民呼号,且不断地将世界新思潮输入娘子关内,供给晋民以奋斗有效之径途。”

  1920年,高君宇受命回太原省立一中组织太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小组。李毓棠积极参与研究小组的创建工作,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921年5月1日,在高君宇指导下,以“唤醒劳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李毓棠与王振翼、贺昌等8人成为全省第一批团员。

  同年10月,李毓棠与贺昌、刘廷英等21位进步学生发起组织了宗旨为“研究学术,服务社会”的青年学会,出版进步书刊、设置图书室,组织进步青年学习、探求革命真理。另外,青年学会内还设立了平民小学,由进步青年学生上课,吸收附近的平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

  1923年8月,李毓棠作为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会议路过北京时,经高君宇、王振翼介绍由团转党,成为一名中共候补党员。

  1924年5月,高君宇和贺昌先后从北京和江西返晋,在太原团组织协助下成立了超龄团员由团转党资格审查委员会。地委秘书潘恩溥、组织部主任张叔平、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团支部书记侯士敏、团地委宣传部主任张堉麟等由团转党,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一说为小组,组长李毓棠),张叔平任书记。

  这是太原及山西最早的党组织。

  1925年7月,李毓棠巡视石家庄地方团的工作回到太原后,担任太原党支部的宣传委员。他很快便投入到领导民众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当中,参与领导了“太原市民沪案后援会”改组为“山西各界为帝国主义惨杀同胞雪耻大会”的工作;与潘恩溥二人担负起了改组宣言的起草工作。10月,李毓棠根据党组织安排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年。

  在苏联期间,李毓棠学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俄国革命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知识,参观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情况,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之后提前回国,在国民革命军开展兵运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阎锡山投靠蒋介石,开始“清党”,大批共产党人被捕。李毓棠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山西,与中共山西省委的同志们一起坚持斗争。

  1929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李毓棠被捕,囚于山西省第一监狱。1931年春,李毓棠一位在晋阳日报社工作的族兄,经过多方周旋,终于将李毓棠营救出狱。

  出狱后的李毓棠在街头偶遇贺昌,希望贺昌帮助他接上组织关系,为他安排工作,贺昌答应回去马上派人与他联系。但因贺昌的行踪被特务发现,为安全起见,贺昌不得不迅速离开山西。李毓棠也离开太原回到忻县。

  回忻县后,李毓棠在奇村小学任教,并改名叔荫。即使如此,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心系国家大事,关注党的事业,并拥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在抗战时期做了不少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太原市委考虑到李毓棠的特殊经历,且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于1950年邀请他到太原第五中学担任校长。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学校和教书育人中,几年后太原五中声名鹊起。

  1960年6月21日,李毓棠在太原病逝。

  纵观李毓棠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山西党团组织最早的领导人之一、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共太原支部的第一批成员,对山西早期革命运动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记住这位革命先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地方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晋韵
   第08版:要闻
大同兔头
老太原重阳时的“女儿节”
山西革命先驱李毓棠
晋国灭虢、灭虞之战
开栏语
晋北小名“hou”字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