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给孩子起名字,有大名有小名,小名又叫奶名。起大名历来比较讲究,但是小名就比较随意了。
在晋北各地,男孩小名里带“hou”的很多,至于该字的写法,各地就发生了差异。甚至因为引据的材料不同,同一个人的小名还会出现“二后”“二厚”的不同写法。
这本是小事一桩,但认真考察了一下,发现这类现象还很普遍。这个名字除了“后”“厚”的写法外,还有写作“侯”的,共同读音都是“hou”。
“后”“厚”“侯”到底写哪个才对呢?这要从家长给孩子起名字时的初衷说起。
给孩子起小名看似随意,却包含家长对孩子的深爱,是一个久远的传统文化现象。春秋时候,晋文公耳朵大,名字就叫重耳。他的儿子晋成公生下来屁股上有一大片黑色胎记,名字干脆就叫“黑臀”——黑屁股。孩子的名字越低贱,寿命越长,好多年里人们是这样认为的。
小名怎么叫都没问题,问题发生在如何写。
就小名中的“hou”而言,按爹娘当初起名字时的意思,写作“猴”字是最合适的。但“猴”字落在纸上,脑海中很容易蹦出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来,写出来别人会觉得怪怪的。
“后”“厚”“侯”三个字,“后”字最不合适。因为在传统文化里,带“后”字的称呼一般都不亲热,比如“后妈”“后爹”“后妻”“后儿”等。除非是“皇后”“太后”之类,但这样的称呼一般人是担当不起的。
再一个是“厚”,这个字的字面意思不错,有丰厚、深厚、忠厚等意思,因此人名中有“厚”字的不少。但在代县方言中,“厚”与“猴”明显不同。代县方言读“厚”与“后”都读作“hóu”,阳平,猛一听倒是和普通话里“猴”的发声一样,但代县方言中的“猴”,与其他字组成词的时候发音是短促的入声,单独念则是拖长声调的入声,悠悠的拐一个弯,上去又下来。这是一个古音,普通话里没有这样的声调。显然,写为“厚”字也不符合名字的意愿。
最后,是“侯”字。“侯”与“猴”无论是代县方言还是普通话里读音都一样,写起来也只差一个“犭”旁。但这个“犭”,影响太大了。任何一个汉字,只要加上这个反犬旁,立刻就让人联想到跟动物有关,这和代县人写名字不愿意写“猴”字的原因相似。而且这个“猴”字,写出来大家都不舒服。
所以退而求其次,写为“侯”比较合适。“侯”不仅与“猴”发音相同,而且是汉族大姓,司空见惯,不会给人奇怪的感觉。尤其重要的是,“封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追求。多年以前有一种民间游戏叫“升官图”,就是从“白丁”开始升官,一直升到“侯”就算到了顶,人生到了那一步,才真是光宗耀祖了。
那就这样吧,以后不要“二后”“二厚”地乱写了,也不要写成“二猴”,还是写成“二侯”吧,封侯进爵岂不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