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浩瀚大漠的晋商传奇

黄 聪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中的紫泥湖是阿拉善商业的发源地,曾经多家行号并立。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清廷逐步放开了对旅蒙商的贸易禁令,晋商首先看到了商机。一批平遥籍行商走出雁门关,翻过贺兰山,来到阿拉善草原。他们肩挑货郎担,背负货物包,在沙漠戈壁里走家串户,深受牧民的欢迎。阿拉善旗地域辽阔、民风淳朴,蒙古族人民诚实豪爽、敦厚好客,具备较好的行商条件,晋商大胆放手经营,从而诞生了“祥泰隆”这一延续二百五十多年的古老商号。祥泰隆在平遥县西赵村董氏家族的经营下,创造了蒙西商业发展的辉煌。  

  阿拉善有句俗语:“先有的祥泰隆,后有的定远营。”这么说是有些道理的。清雍正九年(1731),阿拉善和硕特旗额肯衙门由紫泥湖迁至定远营,紫泥湖不再是阿拉善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各个商号陆续迁往定远营,其中祥泰隆、永盛合、兴泰隆、万泰永、兴泰合等资本较大,形成新的商业中枢。祥泰隆商号建在定远营南门外中轴上,位于一道河沟与二道河沟之间,是定远营人口密集之处。  

  董氏家族收购祥泰隆时,正是晋商发展的辉煌时期。平遥票号的产生,铁路、电报、邮政等的出现,使商业流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祥泰隆随此大潮,从资本规模、经营项目、分号开设等各方面,一直不断滚动发展。  

  祥泰隆由起步到走向辉煌,得益于晋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非常重视商德。在经营实践中,重信义、贵忠诚,把重商立业、以德取财作为立身之本;坚持信誉高于一切,宁肯赔本也不做玷污商号招牌之事,同行一经成为“相与”(结交同行中的朋友),就同舟共济,善始善终;视客户为衣食父母,用周到的服务和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去满足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并以可靠的质量赢得客户的信赖;入乡问俗,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实践中选贤任能,不分门户,不徇私情,并用人身顶股的做法协调劳资关系,调动员工积极性;用严格的号规和明确的分工规范股东、经理和员工的行为,并严格执行,赏罚分明。  

  每到春季,各分号的伙计开始出动,将牧民需要的商品装驮在驼背上,在大漠深处走家串户,送货上门。伙计们都是讨生活的学徒出身,精通蒙语,能说会道,熟悉蒙乡习俗,对所有承销范围内的牧民了如指掌,可随意出入牧民家中。春季是牧民们较为贫困的时候,伙计将携带的货物展开任其挑选,再将牧民需要的东西记下代购,下次带来。牧民有钱最好,没钱也无妨,伙计只需记个账,待秋冬季节再去收取膘肥体壮的牲畜或畜产品抵赊欠。他们携带的商品多而且杂,上至布匹绸缎,下至茶叶葱蒜,无所不包。每到节庆时节,比如“那达慕”大会或八大寺庙的庙会,祥泰隆不论总号或分号,都免费为参加盛会路过的牧民提供食宿,按照蒙古族的礼节和习俗热情款待,炒米奶茶羊背子,好烟好酒好招待。遇有较大的顾主,更是待若上宾。牧民返回时购物,打开库房让其任意挑选,一般不收现金,只需记下所购商品的名称、数量和价格,以便秋后上门结算。  

  为了能在定远营长期立足扎根,祥泰隆十分注意“入乡随俗,走府地随府礼”,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密切同当地各方的关系。

  有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地方政府支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祥泰隆商号逐渐成为阿拉善旗经济流通的主宰者。阿拉善地区牧民日用必须品,粮食、茶、酒、烟、粮、布匹的全部消费中,70%来自祥泰隆。反过来说,消费市场也主宰着祥泰隆的经济命脉,彼此休戚相关。阿拉善旗地处荒漠,气候干燥,植被稀疏,十年九旱,极易致灾。每逢大灾之年,祥泰隆在救灾保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20年,阿拉善旗大旱成灾,大量牲畜死亡,牧民严重缺粮。祥泰隆竭尽全力,从全国各地购运黄米、小麦等五千余石,借给牧民群众,帮助牧民渡过难关。此举不但保护了自身赖以生存的消费市场,还进一步赢得了民心。直到现在,还有老人讲述当年祥泰隆的“恩德”。  

  虽然后来祥泰隆逐步衰败,但阿拉善当地人对其经营理念、在商业发展史中的突出地位有着独到的理解,认为祥泰隆是前人留下的一块不可多得的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晋之味~~~孟维鹏
~~~邓京荆
~~~黄 聪
~~~李海清
晋民俗~~~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晋韵
   第08版:时事新闻
虎羊棋
大同玻璃饺子
夏门梁氏古堡
浩瀚大漠的晋商传奇
汴军兵败晋阳城
二月二习俗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