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家有小儿爱劳动

魏青峰
  听到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好吃懒做,一点家务都不做。有时我想,抱怨孩子的家长还是先找找自身原因吧,是否培养过孩子劳动的习惯?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自儿子出生后,我就把小时候的劳动奖励制度“复制”到居家生活中,但我都是奖励孩子现金。有一次父母进城小住,对我们给现金的做法略有担忧,两位老人花了两天时间制作了一张评分表,贴在小房间的墙上,表格里分别对洗碗、扫地、买东西等家务活动和学习、做好事、植树等其他活动给出评分标准,比如洗一次碗加2分,扫一次地加2分,择菜也是2分,洗自己的袜子、内衣则是3分,参加植树节活动加5分,累积30分可申请吃一次麦当劳,累积50分可以去一次动物园游玩。尽管刚开始小家伙并不完全适应,感觉没有现钱来得实惠,可等去了一次CBA 现场看球、去了一次动物园游玩之后,他才觉得这样的奖励更有意义。

  我的这个奖励办法缘于小时候。刚包产到户那阵,父亲很是焦虑,家里十几亩农田,就母亲一个劳动力,收成总比别人少,有一阵子父亲甚至想辞了民办教师的工作,可母亲死活不同意,说她自己能行,真忙不过来,这有几个娃们能帮上忙。父亲怜爱地看着我们。哥哥先表态:“爸,我能挑水,能放羊,还能牵牛犁地……”“爸,我也行!”姐姐扯着爸爸的衣襟,“我能浇花、拉风箱,还能做饭哩!”爸爸乐了,抱起姐姐:“我闺女真行!”“爸爸,我也行。”正在玩泥巴的我跑过来,“我都敢捉果树上的虫子呢!”“我家三个娃都厉害!你们帮妈妈干活,周六回来我给你们发奖品!”

  每天放学回来,哥哥先去挑水,姐姐和我拉着驴子去饮水,吃过晚饭哥姐先写作业,我跟母亲在院子里剥苞谷粒,圆月当空,母亲边剥苞谷边给我讲故事。哥、姐写完作业,也出来一起剥苞谷。终于捱到周末,我们边心不在焉地剥苞谷,边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口,天快黑时,门外终于响起自行车的叮铃声,我们立即跳起来,飞奔到门口,“这周表现咋样?”父亲推着自行车不断闪躲着前呼后拥的我们。“都表现好!”母亲从苞谷堆里站起来,拍拍身上的苞谷粒和渣屑,“多亏三个娃,这一堆苞谷都快剥完了!”

  “真棒,那就都有奖品!”父亲从随身的黄挎包里取出两本童话书奖给哥姐,然后又取出一个大玩具汽车,“这么大的汽车!”我激动地接过玩具汽车就向外跑,要和小朋友们“显摆”一下。最后父亲又从包里掏出一个塑料袋子递给母亲:“这是给你的衣服,你试试合身不?”“还给我买, 过年买的还没咋穿呢!”母亲嗔责着。“娃们有奖品,你最辛苦,当然也有,这就是我们家的劳动奖励制度,只要认真劳动,以后都有奖励……”父亲说完欣慰地笑了。

  现在我书房放的那本旧《新华字典》就是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拾麦穗的奖品,这么多年我一直珍藏着。后来我跟哥哥拉粪肥,父亲还奖励我一副乒乓球拍。

  我家的劳动奖励制度施行快7年了,在爷爷奶奶的监督下,儿子逐渐养成了自觉的劳动习惯和很好的动手能力。鲁迅先生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劳动才有收获,日积月累,聚少成多,奇迹也就创造出来了。”我想,每个喜欢劳动的孩子,都会享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只有成为合格而优秀的劳动者,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张新文
~~~白振武
~~~王文刚
~~~白松青
~~~魏青峰
~~~郎晓英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时事新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作品
   第08版:公益
父亲那年当劳模
读书趣谈
人间依旧四月天
家门口那两株古树
家有小儿爱劳动
春日减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