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逐利本性的催促下,网络作家往往需要刻意迎合普通读者群体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以更快、更多地赢得读者的关注、好评乃至打赏等;往往缺乏足够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让人生体验和文化养分积淀成自我的人格修养与审美素质;缺乏个性化审美体验的渗入和熔铸,文学形象扁平化、类型化、同质化现象严重,诉诸人的崇高感和神圣感的“悦志悦神”审美形态自然难以被负载起来。因此,网络文学不容易满足人们对于超越性、终极性的审美诉求。
网络文学不能只是在普及化诉求上“原地踏步”,而要努力向更高境界超越,实现“悦志悦神”的审美追求。处理好这个问题需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的自觉是关键。
创作者有必要与资本保持一定的距离。就目前来说,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这种操作可能迫使文学的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因此,作者必须拿捏准与资本的距离,避免将自我异化为流水线上机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促成作者与读者的互生共长。
文学的活水源头是生活,在面对生活时,作者应注重突破人生经验的狭窄范围。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突破经验范围是横向的开拓,反思自我则是纵向的掘进。只有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才能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学的更高境界靠拢。同时,创作者要有“问题意识”。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面对问题和克服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人性的丰富性、深刻性与矛盾性才能够得以展开。对于非现实题材而言,缺乏“问题意识”的作品很可能失去持久的耐人寻味的情节品位和深刻意蕴;对于现实题材而言,不敢面对、触碰、揭露问题,作品就失去了动人的深沉力量。
在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写作素材之后,网络作家还需要将素材与经验内化、沉淀成血肉丰满的审美形象和想象世界,然后才能升华为文学世界。很多作者的人生经验缺乏必要的打磨与沉淀,就直接移植到作品中,使得故事有形无神、情节骨感空洞。同时,作者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学文化精华,并将之涵养成自我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境界。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此外,作者还应该积极借鉴经典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技巧,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审美品位。否则,再好的内容也会因为形式的局限而力不从心。不过,形式技巧上的借鉴,需要忠于创作者自己的审美体验和个性特点,防止新异的形式与通俗的内容之间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