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生态散文扩容

杨文丰
  世界生态文学经典很多都是散文,或者说主要是散文,这是由散文文体的特质决定的。散文可以更充分地包容和表现自然的属性和美、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长于感悟抒情和解释式描述,能叙能议,启智启美。散文是具有无限审美可能性的文学类型。每一篇生态散文都有必要最大限度地扩充容量,就像给气球充气,以不爆破为前提达到最大容积。

  引入科学视角

  生态散文写作要引入科学视角,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和科学思维。我视写作中引入的科学视角为认识事物的望远镜、透视镜、显微镜和解剖刀;引入科学视角,是为了更精准地写出事物的真度、新度、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展现自然美、客观规律美和揭示哲理美,更利于感悟和解剖社会、人生。

  生活、思想和科学视角,我视之为驱动生态散文金马车的金轮子。体验、体悟科学知识其实也属于作家体验生活的形式之一。未经过作家有效体验和体悟的科学知识,所蕴含的哲理、情感将难于被发现和挖掘,科学性与作品将成两张皮。

  写作实践告诉我:科学元素一旦被思考得达到火候,融入科学元素的作家情感也会发酵得较为成熟,基于科学元素的情感与思想将互动而激荡,想象与联想会纷至沓来,这表明,科学性和文学性已深度融合。

  在生态散文写作中引入科学视角,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倘若科学时代的文学还回避或不注重包含科学元素,至少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上是有所局限的。

  追求“大生态散文”

  仅以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写作问题,易陷入一些认识盲区,写作难于深化。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关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三态论”,已然提供新的视角,有启示意义。

  一直以来,我们注目自然生态与人的精神生态多,关注社会生态少。有必要将社会生态放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中独立而又联系地作深入考察。生态散文倘若未能深入地揭示“三态”矛盾,你想臻入大境界,是不太可能的。成功的生态文学作品如《鼠疫》《狼图腾》,都切入或复合表现了“三态”,应该说,切入“三态”的写作,已走到了前面。

  在生态视域下,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虽有一定的批判、反思和诘问,却未能更深入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进行省思,这一类散文可界定为“小生态散文”。而大生态散文,则须深入探讨及艺术地表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关系及问题,强调人的谦卑与担当,崇尚“天人和美”,已然是进入哲学境地的美学散文。

  增加“思想量”

  生态散文容量的扩充,离不开作家的独立思辨和批判能力。生态散文如果不具理性批判,“思想量”虚无,内涵必然是干瘪的。

  任何一位想有所作为的生态散文家都应该有想做生态思想家的“野心”,至少也该是生态思想者。倘若我们的作品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的摹写、仅仅是抒写自己是如何在山中水边观察和生活,乃至写如何深爱自然,即便情感再感人,我认为还是远不够的。

  在我看来,生态文学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区别,恰恰就在于生态文学具备真正认识意义上的对“新的现代生态伦理”的文学性阐释、文学性表现、文学式探索以及增量性贡献。现代生态伦理观“大地共同体”思想,就是在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这本散文里率先提出的。

  如何从自然中解读和提炼“精神”?怎样从自然中获取精神元动力,以建构新的尤其是中国现实版的生态伦理,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所仪的世间》散论
~~~杨文丰
~~~李 壮
~~~——《新山乡巨变》的独特价值
~~~
~~~徐 刚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理论
   第06版:时事新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双塔
虔诚地记录与思考
为生态散文扩容
文学评论要拒绝“春秋笔法”
乡村振兴中的文学力量
《山西新诗百年》出版座谈会举办
批评的历史感与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