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批评就像是艰辛的跋涉,穿越语词的密林,只求不沦落为虚无的冒险。因而,无论是指向历史的学术研究,还是切近当下的文学(文化)批评,无论是厚重严实的文学史现象、小说文本,还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文化风潮、影像制品,对我来说都没什么不同,一切都是“细读”“剖析”的对象。问题在于,如何在平实而诚恳的论述中,深入文本的内在肌理,同时力避“学院派”惯有的迂腐与呆滞,这是我努力追求的批评风格。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归根结底,批评或许只是一种态度,它集中呈现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多数的批评者将李健吾“寻美的批评”奉为圭臬,这也难怪,“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固然让人心旷神怡,可这样的时代,纯粹的审美却多少显得有些廉价。批评不是抚慰,它更需要的是一种拆解的能力、一种阐释的方式、一种富有力量的表达,但这一切都要以审慎而令人信服的方式展开。批评,是批评家认识这个世界,并经由身处的世界来反观自我的方式,通过文本来阐释世界,进而在实践的层面探寻一种新的历史可能。由此而言,理论的穿透力所带来的历史纵深感,其所囊括的社会宽广度,以及通过文本的细致阅读、精微的分析所达致的作品阐释力,都显得至关重要。批评远非是要判断或鉴赏某个作品,而是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与分析,进而打开这个隐秘的世界的一角。它面对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纹路和肌理,虚构的世界里那些宽广博大的人物内心,抑或如深渊般无比幽暗的人性本身,更要面对整个丰富而驳杂的外部世界,在更高的意义上阅读历史和社会。
我忍不住幻想一种批评,它紧紧扣住此在的世界,并将精微的分析与诚挚的热情,融入到对于历史可能性的冀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