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旱地行船 黄河壮歌

董文达
  旱地行船,是流传在山西吉县黄河瀑布岸畔特有的一种民间商贾传统习俗,体现了黄河儿女不畏困难、奋力前行的精神。

  据记载,黄河上的商贾贸易至明清时十分繁荣。当时由于水路运输方便经济,因此宽阔的壶口上游水运格外繁忙,每年有数千只货船经壶口转运。然而,奔腾不息的黄河流经晋陕大峡谷宜川和吉县之间时,几百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几十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正如清人刘龙光所云:“黄河滚滚入壶中,九折波澜此地雄。禹治功成留缺陷,往来舟楫一时穷。”于是,在离壶口不远的山脚下,形成一处船舶停留的水旱码头,人们称为明清码头。至今,在壶口瀑布上行约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小村名龙王达,相传是龙王休息的地方。这里有过“旱地行船”的往事。

  旱地行船,是迫于严峻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商贾贸易形式。清朝后期年下船量达四五千只,日流量在四十至五十之多。商人们不得不采用人工拉纤的形式,从河中把船拖上岸,然后由陆路将货物装船,用拉纤的形式将船拖过壶口险滩,再放船于黄河之中,继续远行。

  拉纤的过程是悲壮的。粗大的绳索紧紧勒在纤夫的肩膀上,一道道血印诉说着拉纤的艰难。好走一点儿的路还能在船体下垫上圆木,在宏亮的号子声中往前滚动;地质条件差,就完全靠纤夫勒在肩上的绳索,一寸寸向前移。一天下来,每名纤夫的扇膀上都留下了红肿的血印。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趟趟货船在纤夫们的辛苦中浩浩荡荡驶向远方。

  旱地行船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幕,莫过于慷慨激昂的劳动号子。为了行动的统一,在艰苦的劳动中,人们用粗犷的号子来协调指挥动作。在震天的号子声中,凝聚了大家的意志,形成了团结一致、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气概。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旱地行船这种形式已经作古,但在长期劳动中所形成的勤劳勇敢、不怕牺牲、永往直前的优良传统已成为世代黄河儿女奋勇前进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吉县组织当地村民精心编排“旱地行船”文艺节目,使昔日场景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

  如今,旱地行船已入选为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聚焦二十大·要闻
   第02版:聚焦二十大·要闻
   第03版:聚焦二十大·要闻
   第04版:聚焦二十大·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地方新闻
   第07版:地方新闻
   第08版:晋韵
中西合璧曹家院
岢岚独有宋长城
护送党代表赴延安
傅山笔下的仇犹美味
半两之差
旱地行船 黄河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