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实现了社会生产力质的跃迁,具有全新的质态、标志、结构、特征和路径,对现存的社会生产关系形成了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土地、资本等有形资源,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知识、信息、技术、管理等无形生产要素,这要求生产关系能够更有效地激励创新,促进这些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另一方面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以形成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高效深度合作的良好生态。对于公有制经济,要充分发挥其巨大体量的优势,继续保持在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命脉等关键核心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提升完善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围绕肩负原创性技术策源地、产业链链主的使命要求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长期主义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政府应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微企业,通过设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创新和成长,鼓励其在提高市场经济效率、促进行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两种所有制企业要深度合作发展,首先,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拓展协同发展领域,推进建立国有企业有序进退机制,在非核心业务和非竞争性领域,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促进基础性产业、部分公共产品等领域的市场化发展。其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应建立组织协同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链接,提升其完整性、适配性,形成网络化分工协同机制。特别要引导民营企业嵌入产业链供应链网络,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错失发展机会。最后,要打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创新联合体,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主导作用,引导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协同发展,民营企业也要积极发挥市场化优势,及时对市场需求和生产应用难题进行反馈,推进二者在创新链人才链上的协同融合。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并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才能确保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厘清市场主体财产权利的边界,用制度保障主体对客体的既是法定又是排他专属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益,才能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建立对市场的稳定预期。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明确了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鼓励创新主体心无旁骛地投入研发,通过专利权、版权等保护机制,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科研人员和企业要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同时,要探索知识资本化的有效途径,如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激励机制,以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这有助于构建一个激励创新、保护产权的新型生产关系。
市场机制的完善是关键。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市场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这要求建立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环境,通过竞争促进创新,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政府需扮演好“裁判员”角色,通过竞争政策、反垄断法等手段,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纠正市场失灵现象。实施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持续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数据、知识、人才、专利等新型生产要素不断探索市场化体制机制,完善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机制,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推进新业态新领域准入放宽。
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体系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它会创造很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又会淘汰一些以常规技能为主、容易胜任的工作岗位。因此,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相匹配,比如改革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灵活的用人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流动和配置,确保人才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既要有普惠性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也要针对不同劳动者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权益保障制度。其次,要深化教育改革,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是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最后,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人尽其才创造更好的环境。
(作者为太原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