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润生
在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太原铁路应该大书特书一笔。75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太原乃至山西的煤炭运输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山西是全国最早有铁路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山西全境建设有两条干线一条支线,1904年5月修建的正太路,后改名为石太线,从石家庄至太原;1923年修建的忻州至河边支线;1933年建设的南北同蒲线,从北边的大同至南边的风陵渡,贯通了山西南北。这三条窄轨线路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时断时通,运量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回到人民手中。1949年6月7日,太原铁路管理局成立后,迅速组织力量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对原正太线、同蒲线进行改造,逐步由窄轨变成准轨,使山西铁路与全国铁路网接轨,运输量得到快速提升,为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作出了贡献。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了加快晋煤外运,支援国家建设,山西境内新建了太原至焦作的铁路,简称太焦线,打通了山西与河南之间的通道;新建了北京至原平的铁路,简称京原线,打通了山西与首都北京的通道;建设了西山、东晋、上兰村支线,打通了煤矿与铁路支线干线之间的通道。旧线改造加上新线建设,大大提升了晋煤外运的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全国经济大发展,晋煤外运任务越来越艰巨,铁路建设和运输滞后成为影响晋煤外运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运能与运量之间的矛盾,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山西进一步完善了路网结构。南同蒲线上新建了侯马至陕西禹门口、侯马至河南月山铁路,新建了介西、礼垣支线,使侯马、介休成为南同蒲线上的铁路枢纽,南同蒲线出省运输通道畅通无阻,运量得到提升。随着牵引方式由蒸汽机车向电力机车的转变,对石太线、南北同蒲线、西山支线进行了电气化线路改造,增加了牵引重量。
1985年新建的大同至秦皇岛的大秦铁路煤炭运输专线,是中国重载运输第一线,开启了西煤东运的先河,极大地提高了山西的煤炭运输能力,使煤都大同与秦皇岛港连接起来,陆水联运,煤炭运量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运能与运量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保障。2006年开始常态化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2018年运量达4.51亿吨。一列列煤炭专列奔驰在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把山西的乌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秦皇岛港口,通过港口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自1992年全线开通,30多年来累计运送煤炭80多亿吨,为中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每年的迎峰度夏煤炭需求旺盛的关键期间,大秦线也能稳稳地撑起煤炭运输的脊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的铁路建设和运输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建了石太客运专线,成为中国开工最早的高速铁路;建成太原南高铁火车站,动车、高铁首次开进内陆省份的山西,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从太原到北京3个小时即可到达,方便了山西人民的出行,促进了人员流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之后又新建了大同至西安、太原至郑州的高铁线,新建了大同至张家口的大张高铁,新建了太原至中卫至银川的铁路,简称太中(银)铁路,新建了准朔线,从此三晋大地高铁普铁成网。新建了山西兴县瓦塘至山东日照的瓦日线,是晋煤外运的又一条重载运煤重要通道。新建了太原至兴县的太兴铁路,人称“小延安”的晋绥边区首府蔡家崖也通了火车,方便了晋绥革命老区人民的出行。在开行动车、高铁的同时,还不忘贫困地区人民的出行需求,在太焦线一直开行着太原至大平,在北同蒲、京原线一直开行着太原到灵丘的公益性慢火车,票价低廉,深受沿线人民群众的欢迎。现在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线路总营业里程5346公里,其中客运专线863公里。正在建设的内蒙古集宁至大同至原平高铁今年年底即将建成通车,忻州至雄安高铁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太原至吕梁至绥中铁路正在紧张筹备中。山西铁路客货运输将连通全省各市乃至全国各地,真正形成四通八达、人尽其行、货尽其流的局面,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山西铁路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能和效率,极大地释放了运输生产力,使企业管理更加有序高效,运输能力进一步翻番。新的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线路运输覆盖山西全省乃至冀京津地区,2024年货运量预计达7.88亿吨,煤炭运输供应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15个国家,供应着华北、东北、华中、华东、南方五大电网300多家直供发电厂的煤炭需求,电厂存煤都在15至20天以上;供应着秦皇岛、天津、京唐、连云港、锦州、青岛、日照、南京8个港口;供应着全国16家钢铁企业的煤炭。截止到现在,公司年货运量占全路的六分之一,占全路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煤炭总运量的三分之一,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路货运量、煤运量、货运收入最大的公司,是全路重载技术最先进的公司,是全路唯一运输主业整体改制上市的公司,一条大秦线支撑起中国铁路运输的半壁江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山西的煤炭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