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2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人的“老家”在哪里

河之畔 走出了“先人”

汾河与黄河交汇处,清浊分明。
洪洞大槐树祭祖广场。
晋国博物馆。
富足的汾河流域。
  “所谓故乡,就是我们睁开眼,看到世界的第一道光线、第一抹颜色,学会的第一句话,我们在这里建构了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的理解。”

  2015年,45岁的“前浪”贾樟柯决心离开北京,回到他的老家,山西汾阳。

  他的理由是,北京有雾霾。而老家呢?却意味着山河、美酒与故人。汾阳所在的汾河流域,几乎符合了我们对于“故乡”的所有定义——这里有臂膀宽阔的高山耸立,也有“哗啦啦”的汾河日夜奔流,沿河平原上生长着丰产的粮食,还有粮食酿成的美酒飘香。

  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汾河流域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辐射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从某种角度说,这里,最像是中国人“老家”的模样。

  黄土高原的“天府之国”

  汾河流域的地形很特别,大体上呈现出“两山夹一河”的地理格局。如果按照古人挑选住宅时“背山面水”的眼光来看,这里几乎处处都是“风水宝地”;而从行军打仗的战略角度来说,这里又被称作“表里山河”。

  山是吕梁、太行。如果自省会太原向南望去,“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两道南北走向的磅礴山脉,在汾河两翼遥遥对峙,在古代为平原上的居民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在今天则使得山西坐拥了富饶的矿产。

  而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自晋北的汾河,一路向南纵贯大半个山西,长途奔袭716千米,在两山之间的黄土地带冲积出一片狭长的平原,包括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在内,皆是土壤肥沃、良田千里,极利于农业的发展。

  除了山提供的天然屏障,水灌溉的平原沃野,这里还坐拥古代最精贵的盐——有学者认为,上古时期定都蒲坂(今运城永济蒲州镇)的炎帝,和以郑州为大本营的黄帝,就是因为盐池的归属而爆发了阪泉之战,而战场正是在今天的运城。

  汾河之水天上来,落到人间,犹如一条缀连着明珠的绸带,串联起忻定、太原、临汾、运城四大盆地,在今天养育着全省近四成的人口,塑造了黄土高原上的“天府之国”。

  因而在这片土地上,早早出现了文明的痕迹——在国内已发现的七八十个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山西占了二十几个,有不少就分布在汾河流域,仅襄汾一地,就坐拥旧石器时代的“丁村遗址”,和新石器时代的“陶寺遗址”,前者上承北京猿人,下启山顶洞人,连贯了近30万年的漫长岁月。

  “晋”字成为山西的代号

  按照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先生的观点,古史中唐尧、虞舜、夏禹等人活动的范围主要就在山西南部,“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运城永济蒲州),“禹都安邑”(今运城夏县),三代贤君明主相继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孩提时代”,而汾河流域,也承载了中国的“童年记忆”,从这个维度说,她的确算是中国人的“老家”之一。

  此后,汾河水沿着历史的脉络不断涌动。她见证了新石器时代的浪漫,在这里,居民们早早地掌握了“酿酒技术”,杏花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瓮,就是最早的酿酒发酵容器。原始先民们在瓮中利用谷物发酵成酒,然后澄清,用以祭天地神灵,透过酒香禀于上苍,渴求天佑,“荡秽辟邪,通真达灵”;她也见证了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晋国,日后,这个“晋”字则成为了山西的代号。

  到唐朝,山西作为李唐的“龙兴之地”,自然备受关注,而汾河流域则是当时整个山西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由北向南排布着并州(今太原)、汾州(今汾阳)、晋州(今临汾)、绛州(今河津、绛县一带)等诸多富饶的大城市。

  在中国最繁盛的朝代登上大宝的女帝武则天,老家正是在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而山西籍的五位“王姓”诗人——王绩、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从初唐写到盛唐,从田园写到边塞”,大多都与魏晋时期的“太原王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数中国人的“老家”

  汾河流域的文化一直存在着惊人的连续性,然而真正使之成为无数中国人“老家”的,还是那株枝繁叶茂的大槐树。

  汾河流域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城池,有“表里山河”的天险屏障,也有五谷丰登的良田沃土,然而却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平原面积太小了。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的面积加起来,也不过1万平方公里,只有关中盆地的四分之一、四川盆地的二十六分之一。

  因此当人口激增时,土地资源的紧张使得山西人只能走出老家,踏上征途。间接上成就了“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也成就了晋商买卖天下的传奇。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在华北的老一代中几乎人尽皆知。而随着华北人口继续迁徙,移民的后裔又扩散到了全国各地,据学者考证,“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的227个县(葛剑雄语)。因而很多人问起“祖先之谜”时,得到的往往是同一个答案:“我们家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搬来的。”

  时间拨转回明朝初年,由于元末频繁的人祸天灾,不少地方人口锐减。为了恢复生产,朝廷将目光瞄向了战火波及较少、人口相对稠密的汾河流域,开始推行大规模的“移民垦荒”政策——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从平阳、太原、汾州等地,选调“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徙往外地。

  于是无数背上行囊的人被聚集在了洪洞县,而每次迁徙之前,移民们都要在作为地标的大槐树下集合出发,因此,大槐树就成为无数人临行前对老家的最后一瞥。  据地道风物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中国人的“老家”在哪里~~~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今日观点
   第03版:要闻快报
   第04版:都市新闻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经济新闻
   第08版:综合新闻
   第09版:中国新闻
   第10版:关注疫情
   第11版:关注疫情
   第12版:中国广角
   第13版:中国视点
   第14版:中国关注
   第15版:中国广角
   第16版:国际新闻
   第17版:国际关注
   第18版:国际广角
   第19版:文娱山西
   第20版:文娱新闻
   第21版:文娱新闻
   第22版:体育新闻
   第23版:体育新闻
   第24版:天龙文苑
河之畔 走出了“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