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阳拾零

年节期间说“烧香”

  郝妙海

  小时候,一进腊月门,街上便有香贩挑着香担绕村卖香。不过,他们并不吆喝“卖香”,而是吆喝“请香来!”以显示自己所售物品的高贵和与众不同。  当年,邻村南河滩(今南阜)有一个刘姓小贩,平日里挑一对小笸箩串村出售榆皮面,腊月里则改为卖香。那时,村里出售的香,只有一种,是以榆皮面掺了香料挤压成形的,灰褐色,约五毫米粗,六寸多长。十炷粘连在一起,叫一排,十排摞在一起,叫一把,用红纸裹起来。这些香,一把把打十字,交叉平放在两个用四根小方木组合的香架上,然后挑着挨村出售。由于一年四季,只在年前这一段日子村里才有卖香的,故村民们“请香”时,会检点着连同其它节日,如清明、中秋用的香一并“请”下。记得年过完后,母亲便将剩余的香,摆平放到西房旮旯处一个大粮瓮的瓮盖上,然后用一块方砖压住,防其受潮变形。  “请”下香,自然是为了烧。而年节期间,无疑是老百姓一年当中烧香最集中、也最频繁的一段时间。烧香的对象,除去已过世的祖先,即俗称的“祖宗爷”外,就是各路神仙了。

  记忆中,在我的家乡,今晋源区武家庄,当年家家户户必供的神仙,只有三位。即统领三界的天地爷、关乎民生的土地爷和“一家之主”灶神爷。除此三位外,有些人家会多供几位,如守宅护院的门神爷、招财进宝的财神爷、护佑子孙的弹弓爷等。对祖宗爷和这些神仙爷,年节期间,从初一到初五,乡民们基本上是一天三供献,一天三烧香。而每位每次只烧三炷,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初五以后,则只在逢五逢十的日子,才上供烧香,直到出了正月。  其二,则是一些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神仙。如碾神、磨神、井神……对于这些并不供奉于家中的神佛,一则心存敬畏,一则心怀感激。但普通百姓平日忙于生计,即便是想烧炷香,也顾不上。年节期间,若再不表示表示,怕就说不过去了。于是,先民们便想出了“烧懒香”这个主意。即在大年初一的凌晨,来个集中祭祀。记得当年父亲便是在院内点燃旺火,完成接神仪式后,便手持一大把香出门。然后绕村一周,在每座庙以及自家常用的碾、磨、井等处,都烧上一把香。一年仅烧一次,“烧懒香”,真的名副其实。  烧香,除上述“烧懒香”等特例外,似乎都离不开“香炉儿”。由于香及香炉的历史太久,也由于烧香的习俗非常普及,在我的家乡,便有了许多拿此来说事的俗语。这些俗语,颇显乡土百姓的幽默与智慧。今天谈到烧香,顺便举上几例: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庙中神佛,无论大小,若平日里连一炷香也没人烧,此神此佛若有灵,面子上怕就挂不住。而人生在世,虽不一定非顶天立地,但若没有一点志气,没有一点骨气,怕也会让人瞧不起。所以,佛是否“争一炷香”,倒可不必顶真论真。但人“争一口气”,却有其合理之处。

  “烧香带放炮,害怕爷爷不知道。”年节期间,烧香带放炮的时候,似乎要多一些,但也并非一概如此。而平日里,烧香的场合,更未必放炮。按理说,“爷爷”若有灵,烧香不放炮,自然也知道。若“爷爷”不灵,岂不是香白烧了,炮也白放了。此句话,不过借“烧香”与“放炮”来喻指那些做了点好事就到处宣扬的人,带有贬义。  “扳了香炉儿”和“烧香带倒香炉儿”。无论是“扳了”,还是“带倒”香炉儿,都是对祖宗,对神佛的大不敬,自然是犯忌的事。前一句,即喻指把事情办砸了,或闯了祸。后一句,则是说该办的事没办成,反而惹下了其他麻烦。

  图片来源:百度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要闻快报
   第03版:要闻快报
   第04版:都市新闻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经济新闻
   第08版:综合新闻
   第09版:中国新闻
   第10版:中国广角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体育新闻
   第13版:老年闲趣
   第14版:老年家庭
   第15版:学校专刊
   第16版:天龙晋风
年节期间说“烧香”
老太原的“胡打扫日”
路字·牌对·擦檐·宫灯
太原方言中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