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勤是太重集团的一名电焊工。三伏盛夏,焊接现场的气温往往高达四五十摄氏度,那是电焊工最难熬的日子。大伙儿干完活儿都会选择乘凉休息,只有樊志勤还守在焊接场,手里拿着焊枪,苦练焊接技术。大伙儿眼中,樊志勤是个与钢板叫劲儿的倔小伙儿;樊志勤心中,那是在与钢板谈一场“恋爱”,淌下的每一滴汗水,飞溅出的每一点“火花”,都是彼此之间的默契表达。
钢管焊缝像手镯般光滑
从技校毕业,走进太重,樊志勤就已经懂得一个道理:作为电焊工,只有学好焊接技术,做到本领过硬,才会赢得尊重。从当学徒起,他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一有空,樊志勤就会主动拿起焊枪在试板上练习,认真观察不同参数下熔滴过渡形式的变化和成型情况。回家后,他又继续认真翻阅有关书籍,查找印证技术工艺依据。第二天上班,再将相关参数和设备仪表进行分析比对,总结经验,找寻规律。“能感觉到这小子有股‘狠’劲儿。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难得!”不少老师傅对樊志勤当学徒时的情形印象深刻。
别人眼中电焊工的苦和累,樊志勤却有另外一番感悟。初出茅庐的他,长时间的焊接操作,眼睛里常常布满血丝,“那时我的脑子里只装着钢板和焊接,睁眼是‘她’,闭眼还是‘她’。”樊志勤宛如恋爱一般模样,即便飞溅的焊花把脖子、手臂烫起一个个水泡,留下一个个伤疤,他也毫不在意,“权当恋人的吻痕吧”……
几年下来,樊志勤修成“正果”,练就了一手“绝活”:钢板焊缝均匀像鱼鳞,平直整齐;钢管焊缝像手镯,圆润光滑。经他手完成的焊接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如今,樊志勤已成为一名全能焊工,掌握各种结构形式、多种空间位置条件下的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气体保护焊、埋弧焊及有色金属焊接技术。他也被破格评为当时太重集团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大国工匠”的模样
樊志勤敢于打破传统思路,提出新的操作工艺法。曾经有一个新型不锈钢复合焊管项目,焊接速度要求高、复层焊缝铁素体控制严格,传统工艺难以满足要求。经过樊志勤改良,焊速由原来的0.6米/分钟,提高到2米/分钟,效率提高3倍以上,该工艺不仅满足了项目要求,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在太重研发生产的一款产品中,按照原有工艺,某部件的原材料消耗严重,致使成本居高不下。又是樊志勤和团队经过两年多攻关,成功解决了这一国际技术难题。采用新技术后,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本降低56%,每年节约成本1300余万元。
最让樊志勤津津乐道的,是在一次航天基地的火箭发射前,发射塔架的一处部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他临危不乱,认真分析,果断拍板,提出使用“假轴定位修复法”,最终圆满高效地完成任务,确保发射按时进行。
针对亚洲最大铸件出砂孔封堵难题,樊志勤又提出“焊接过渡层、降低焊接应力法”等十几种操作工序配合进行的工艺方法,确保产品顺利通过验收,直接挽回经济损失达4000余万元。
这些年,樊志勤先后攻克了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复兴号”高铁车轮设备生产线和秦山核电站吊具、加压气化炉等重大关键设备数不清的疑难杂症,累计节约创造价值数亿元。当年的学徒工,逐渐有了“大国工匠”的模样。
名师带徒满园春
如今,樊志勤已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三晋工匠”年度人物、“三晋英才”“晋阳工匠”等多项荣誉的获得者。他也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传承不仅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美德。
樊志勤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他总说,只有把技能传授给大家,形成团队优势,产品质量才会更好,国家和民族才更有力量。他先后举办各类专题讲座50余场,培训焊接操作人员5000余人次,其中有30余人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并获得“三晋英才”“三晋技术能手”“晋阳工匠”等荣誉。他把焊接操作经验汇总,合著编印了《焊工300问》一书,成为焊工培训的基础性教材。他始终坚信,未来会有更多人成为“大国工匠”,为国家、为社会发出更多的光与热。
记者 梁涛 李俊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