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倒卖微信账号 获刑3年

  “我们根据最新监管政策要求,更新了用户服务协议及用户隐私政策……”近日,当记者在手机上打开某APP时,出现了这样的“隐私保护提示”弹窗。近来,个人信息与隐私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那么,当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害时,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晋源区法院法官刘婧以案说法,给您支招。

  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违法

  微信账号实名认证后,竟成“商品”被不法分子倒卖,最终流入电信诈骗集团用于犯罪活动。3月18日,据晋源区法院消息,该院对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依法宣判。

  被告人沈某通过多个微信群聊发布收购微信号码的广告,并发展四名“下线”,“下线”把收购的账号信息以350元至400元的价格卖给沈某,沈某再将收购的微信号通过“代理人”进行实名认证,再转卖给“上线”并从中获利。被告人沈某供称,共买卖2000余个微信账号,分别卖给7名“上线”,获利20余万元。    

  电诈人员用沈某卖出的微信账号与太原市民辛某、李某网聊,将两人拉进诈骗微信群,并向辛某、李某推荐一款理财APP,介绍投资项目,同时使用另一个微信账号在群内每日派发红包,引诱两人在APP上“投资”,辛某被骗10.9万元,李某被骗8.8万元。

  法院判定,被告人沈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万元。

  刘婧法官解释,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信息安全竖起了一道法律保障。“保护法施行以来,保护力度明显增强,任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公益诉讼助力信息保护

  2021年12月10日,万柏林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刘某侵犯公民信息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被告人刘某以牟利为目的,单独及伙同联通、移动、电信营业厅工作人员,在未经被收集人同意情况下,采用隐瞒、骗取等非法方式获取公民手机号及验证码,并出售给上线人员用于注册抖音、京东等账号。

  法院判令刘某承担损害赔偿金,并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刘婧法官解释,“个人信息保护法设置公益诉讼条款,有利于解决个体维权成本高、诉讼时间长等问题,加大了对个人信息领域权益保护的力度。可以说,公益诉讼正在成为个人信息保护利器”。 

  记者 陈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要闻快报
   第03版:都市新闻
   第04版:经济新闻
   第05版:为民创城不停步
   第06版:热线新闻
   第07版:社会新闻
   第08版:中国新闻
   第09版: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第10版:国际新闻
   第11版:文体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成长课堂·关注
   第14版:天龙文苑
   第15版:天龙悦读
   第16版:天龙品味
倒卖微信账号 获刑3年
前往机场方向 提前选择绕行
检查未检车辆 揪出酒驾司机
市反诈中心发布重要提醒
以骗养赌铤而走险 夫妻联手双双获刑
下载网贷APP 险些被骗3000元
大意忘锁车 民警帮寻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