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类博物馆要有自己的“门面担当”

□梁 涛

  经过前期积极培育、申报,杏花岭区推荐的6家类博物馆,成功申报成为太原市类博物馆,并于近日完成挂牌。截至目前,该区已有国有博物馆5家,类博物馆14家。(《太原晚报》1月23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可谓方寸间一览千年。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把“到博物馆去”当成一种新风尚。推动博物馆热,不仅需要现有的备案博物馆,同时还要依靠更多“小而美”的类博物馆来作支撑和补充。与备案博物馆相比,类博物馆在文物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在“让文物活起来”上下更大功夫。

  文物承载文明与文化,为数众多的文物如果没有详细的阐释,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只是不会说话的展品,难以让人体味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如今,我们看到一座博物馆走进人们的视野,往往是因馆藏文物变身“网红”开始的。近年来,《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的热播,让许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成了网红,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一睹真容。就拿山西博物院来说,鸮卣以其呆萌的造型化身为网红青铜器,被网友戏称是古代版的“愤怒的小鸟”。许多人慕名前来,进而感受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网红文物像一把钥匙,帮助人们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

  类博物馆发展需要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要深挖文物的文化价值,借助数字技术,通过沉浸式展览、可穿戴设备、设置游戏等,让大多数人眼中平平无奇的坛坛罐罐“开口说话”,甚至成为“门面担当”,用公众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及当代价值,吸引更多人“到此一游”,让更多人感受到文物藏品中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观点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都市
   第05版:都市
   第06版:社区
   第07版:消费
   第08版:服务
   第09版:创城
   第10版:中国
   第11版:视点
   第12版:世界
   第13版:文体
   第14版:文体
   第15版:银发学堂
   第16版:天龙·随笔
话外音
好气候让太原更宜居
类博物馆要有自己的“门面担当”
科学利用公共资源 下大功夫精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