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书的种子》中,我大致分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出版强音”,谈一谈新世纪全国视野下山西少儿出版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世界胸怀”,在全国版权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分析总结山西版权贸易的特点;第三部分“文学清潭”,在整个中国儿童文学火热的发展情势下来梳理和分析山西儿童文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第四部分“小城回响”,我把小城系列两本书的创作谈以及师友的评论加以整理,以期指引今后的儿童文学创作。
一个少儿出版人出版什么?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什么?这是方向的问题。这个方向在我的工作和创作中常常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这条道路上,我好之乐之,一手执红笔,另一手执蓝笔,很庆幸能把工作与兴趣结合在一起。对山西少儿出版和山西儿童文学二十年发展的概况进行梳理、研究和分析,这是一份既宏观又微观的对新世纪以来山西少儿出版的现场观察,同时也是对山西儿童文学二十年的发展地图的绘制。希望能够为进一步促进山西少儿出版和山西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生发一些思考、讨论和共鸣。
关于《小城流年》
终于,在这个秋雨缠绵的季节里,写完了书稿的最后一行。
整整一年的时光,从动笔到停笔 ,中间有太多的事情羁绊,使写作进度一再推延。但似乎有一个声音不断地呼唤,一种记忆打开闸门无法停歇。
“七零后”有许多共同的只属于那个年代的回忆。当我们随着人生快车匆匆前行,尚未看清前方和身旁的风景时,童年已模糊成冬日窗棂上的雾霭。用手指轻轻划开蒙在窗户上的水汽,顺窗而望,突然发现童年就在眼前,我们一直身处其中,却相忘于江湖。“泻水置平地,各自东南西北流。”在那些各不相同的个体童年里,有着种种相似的群体记忆。小人书、连环画报、玻璃球、杠树叶、跳房子、跳皮筋、打酱油、炸虾片、吃冰棍……儿时简单的游戏,难得的美味,满满的快乐,就像昨天发生的事。
这本散文体成长小说以主人公小青子生活的一座北方城市——太原为空间纬度,讲述了小青子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从乡愁入笔,深情讲述了姥姥、奶奶、父亲、母亲的青葱岁月,以儿童视野呈现了北方小城的自然风光样貌和真实的市民生活,再现了小院几户教师人家的悲欢离合,并略带忧伤地追忆了“我”的小学和中学时光以及纯真质朴的友谊。
在这一年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儿子们在渐渐长大。有时看着他们一起追逐奔跑的背影和灯下读书的身影,或者深夜里去他们各自房间里悄悄为他们掖掖被角,轻轻地吻下他们光洁的面颊,听着他们均匀的呼吸声,幸福是如此切肤的感受。他们使我明白幸福从来都是平淡的,他们让我体味生命的轮回与责任,我想用笔告诉他们我的童年,我的河流。
关于《小城槐香》
在太原生活了40余年,一条汾河穿城而过,三面环山。我熟悉她每一寸土地和肌肤,我熟悉她每一个节气的呼吸和脉动。我走在晋王府驻地的街道上,我走在汾河岸边的芦苇丛旁,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风的味道!风的味道!——槐树的味道!
是的,我慢慢感受到生命中树的力量。是什么时候与槐树成了好朋友?仰望春天枝头的嫩芽,抖落初夏枝叶上的槐花,寻找秋天斑驳的槐叶,叹息冬天干枯的枝桠。也许路旁的槐树就像《快乐王子》中那个快乐的王子,一直注视着不断长大的我。他总是出现在我生命前行的路上,无论拐弯处还是直走时。总有槐树安静温厚地伫立在那里,我着急地赶路,但我知道,槐树一定站在那里,他理所应当地站在那里,就像我的父辈、我的祖辈,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随着岁月的流逝,听父母讲起小时候的故事,讲起他们的苦累和喜乐,我被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而感动。从他们身上,我慢慢懂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韧地走下去,就像槐树的品格那样。
我想写一写那一代人的奋斗与奉献,那一代人的磨难与热爱。我也想写一写那时“我”眼中的城市,“我”眼中的中国。
我选取了12岁的主人公小青子和她的四五个童年伙伴为人物主线,故事情节围绕那年春天小青子跳班上了中学,又降级回到小学,又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全市最好的初中这一段经历展开。五个章节,二十个节气,作为时间经线,环环相扣,叙述了教师小院里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淳良民风和温厚家风在邻里亲朋之间的互助友善、风雨同舟中得以传递。
当我在这座城市走过40多年之后,当我遇到过不同风景的树之后,当我在这个初夏的早晨骑车又回到了童年道路的时候,我与童年中的“小青子”相遇了。我希望这个“小青子”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众多“小青子”们的回望,期待有更多新时代的“小青子”能够传承像槐树般坚韧勇敢和谦逊宽厚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