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石千峰北端的万柏林区王封乡周家山村,有一项集体育、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既能强身健体,又具有欣赏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受当地人喜爱。这项活动被称作“太原打荒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
相传打荒棍是由过去的逃荒人编创出来的,一则用来为人们表演以获取食物,二则休闲时用来自娱自乐打发时光。据老辈人传说是周家山的撑筏人向逃荒者学来带回村里传承下来的。
这个活动项目之所以被称作“太原打荒棍”,是从打荒棍念的口诀中看出一些端倪的。这一段口诀是:“十打荒棍十月十,抱上娃娃拾(要)的吃,拾下一碗油糕,把我的娃娃油了,拾下一碗受(素)糕,把我的娃娃瘦了,拾下一碗圪坨儿,把我的娃娃长下一肚不脐儿,拾了一碗红枣儿,长出一个红雀儿。”
“太原打荒棍”主要是在农闲时期,人们在自家院里、村中街头巷尾打棍进行娱乐,或田间地头劳动休息时,即兴玩耍以消除疲劳。后来演变成在传统节庆时日如正月十五期间进行表演。
表演时,两人面对面而立,每人手拿一根长约1.6米的白蜡杆子,粗细以手握着得劲方便即可,执棍相互击打,发出“啪啪”的有节奏的声响,同时口中念着歌诀。其基本动作是拿棍前端点地,然后将棍交叉打击,边打棍子边念歌诀,内容是描述一年四季的自然风物和民众日常生活场景。动作、节奏统一整齐,形成非常协调的音响律动表演效果,非常好看有趣。“太原打荒棍”读念的歌诀主要有三个段子,分别是《打荒棍》《打光棍》《铁打铁》。
活动时可两人对打,也可多人一起玩耍,人数不限。人多时可排成两队,站在一起做击打动作,形成集体表演。多人击打荒棍时,还有多种队形变化的击打方法,以及步伐的变化,如进退步、旋转步、四人交叉打等动作,需要全体人员的相互配合,只有大家动作整齐划一,才能表现出很好的表演效果。
“太原打荒棍”的动作编排以肢体动作为主,融入了舞蹈动作,还具有戏剧表演的武打动作特征。在表演动作的同时还编进了歌诀内容,精彩的动作表演,配上内容丰富有趣的歌诀,提升了表演的艺术欣赏性。
该项目主要在太原市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古交市等地区流传。在周家山村,这项活动已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各家各户无论男女老少,随时随地都能三五成群,在一起打起荒棍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古交地区的学校把打荒棍作为一项体育锻炼活动,普遍推广;尖草坪区向阳店一带村庄,也将其作为正月十五的社火活动项目进行表演。
2019年,这项活动申报为太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该项目进行研究与保护,可以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