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晋人物

李牧与代州城将军庙

李培根
  公元前260年,赵国遭长平之败,元气大伤,北方匈奴趁机大肆入侵,雁门代地民不聊生。为了防御匈奴,赵国特派大将李牧镇守雁门。“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这是司马迁《李牧传》的开篇评介。

  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大将。镇守雁门之初,他除了多建烽火台,多派侦查兵外,每天只是椎牛飨士,教练骑射。每当匈奴入侵,只管烽火报警,让军民躲避,不与敌人争战。如是数年,虽边民的生命财产未受任何损失,但有人指责李牧的不战之过。出于舆论压力,赵王只好罢免李牧,另派他将。新将接任后,一改李牧御敌之策,只要匈奴来犯,便派兵出击。结果匈奴没打着,边境反屡遭浩劫。边疆不宁,赵王只得重新起用李牧。李牧再任后,仍然实行原来的守边策略,不与匈奴交战。匈奴终以为李牧胆怯,开始酝酿大举入侵。就在匈奴跃跃欲试之时,李牧不失时机地露出“破绽”,让匈奴初试得手。尝到甜头的匈奴欣喜若狂,倾巢来犯。此次李牧再没给匈奴任何机会,待匈奴大军深入之际,暗伏重兵,四面出击,一举歼敌十万,吓得匈奴十余年不敢靠近赵边。边疆稳定后,李牧率领雁门铁骑驰骋中原,在肥之战中大败秦兵,被赵国封为“武安君”。李牧一生无败绩,后人把他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雁门代地更是把李牧当作战神崇敬,在当地设祠塑像,虔诚祭祀。

  李牧的战略定力和战争谋略受到后世的一致赞赏,尤其是“谨烽火,习射骑,多间谍,厚遇战士”的守边策略得到后代的高度评价:因为“谨烽火”,才使军民得以修养生息,为积蓄力量赢得宝贵时间;因为“习射骑,厚遇战士”,才得以养精蓄锐,最终能以奇兵一举歼敌十万,确保边疆的长治久安,使国家积蓄力量。

  李牧的战略思想对后代守边将领影响深远,特别是对雁门关一线的守将影响巨大。三国时期,牵招担任雁门太守时,就是以李牧的守边策略为指导,一方面坚壁固防,一方面教习军民积极备战,最终一战大破鲜卑于云中,降敌十余万,保证了北边的安宁。

  明朝,蒙古部落成为中原王朝的潜在威胁,北方再次呈现出与战国时期赵国十分相似的状况。为了震慑敌寇,鼓舞士气,官方在重建雁门防御体系的同时,分别在雁门关、代州古城和聂营修建了三座将军庙。守边将领更是把李牧奉为神明,依照李牧的守边策略,一边在雁门关内修建十二联城、三十六堡进行自保,一边调动部队进行秋防。当少量敌寇入境时,军民便收于堡城之内避免损失;当敌寇大批入侵时,就积极防御。这些措施减轻了雁门代地军民的损失,最终取得了“归化”草原部落的理想效果。

  代州城将军庙又称武安君庙、李将军庙,简称将军庙、李牧祠。明初建在代州城南门外,明嘉靖年间迁移至代州城北关,到明万历年间,迁移到代州城内边靖楼西侧,也就是现在将军庙的位置。历经三次迁移,将军庙一次比一次更靠近代州的政治中心,受到官方的重视。在将军庙这座神圣的殿堂里,战将得到尊重,军民守边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将军庙实际成为战争年代边防稳定的象征。

  后来,人们更是把李牧当作了代州的保护神。直至清代,官府仍然继续对将军庙进行修缮,每年对李牧进行高规格祭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晋民俗~~~
~~~武殿旺
~~~李 锐
五代晋阳 ③~~~李海清
晋人物~~~李培根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时事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晋韵
   第08版:视点
太原打荒棍
添仓节的菜菜火烧
裴氏家风彰显当代价值
克用失策损悍将
李牧与代州城将军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