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祠之铭并序》与初唐文明

王新生 姚 远
  晋祠博物馆现存历代碑碣400余通,这些碑碣自北齐到近代累代相续,记录着晋祠、太原乃至山西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其中《晋祠之铭并序》碑是唐太宗晚年得意之作,镌刻完成之后,其拓片即作为珍贵的礼品赐予新罗相国等使者。

  太宗李世民,一生戎马,历经无数战事。然而在晚年,太宗皇帝三次东征高丽均未大胜而归,在贞观十九年(645)冬月第二次亲征高丽返回长安途中,故地重游,在晋祠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之铭并序》是唐太宗晚年具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与文学、书法艺术成就的丰碑巨碣,文体骈俪,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史学价值,是初唐文明的集中体现,其文学、书法艺术被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又一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

  太宗皇帝与晋祠的渊源。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唐国公李渊出任晋阳留守(太原),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太原。李世民在晋阳城分析群雄并起的形势,三次规劝李渊起义,史称“晋阳三谏”。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起兵之时,曾在晋祠唐叔虞祠祈求姬虞能暗中保佑,第二年攻取长安,定国号为“唐”,唐王朝三百年的风光基业。李世民视太原为宗祖之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先后在此设北都、北京,晋阳(太原)成为当时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个重要城市。

  《晋祠之铭并序》碑的政治主题思想。《铭序》碑是太宗执政时期的政治纲领与宣言,通过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表明灭隋建唐的合理性,强调以德治国的理念,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也是太宗皇帝一直引用的“载舟覆舟”理论的完美诠释。太宗在序文首句:“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辅;分圭锡社,实茂德之攸居”,见证了太宗李世民为江山、社稷励精图治,不仅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贞观之治。太宗皇帝在铭文中将周王朝国祚长久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资懿亲以作辅;分圭锡社,实茂德之攸居”,认为是周朝实行了分封世袭禄位制,才使得周朝国运绵长。但是却忽略了周朝后期王室衰微、诸侯并起,政令不出宫门的悲剧。正是太宗皇帝短暂的世袭分封制为“安史之乱”埋下的隐患,李唐王朝加快了盛极而衰的步伐。 

  碑文中太宗皇帝借景抒情,用大段华丽的辞藻描写晋祠景色,宣扬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碑文中追溯了古代晋侯在“协隆宗室”“一匡霸业”时的丰功伟绩,赞扬了其“经仁纬义”“履顺居贞”的美德,说明其“馀风未泯”“遗烈犹存”的原因是推行了“德乃民宗”“望惟国范”的政策,以晋侯的美德来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思想主张。在序文中,太宗提出“经仁纬义,履顺居贞”,他强调要给人民以物质利益,以仁义治国,行为做事要遵守正道,谨慎小心。

  大唐盛世在太宗执政期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鲜明的治国理念为唐王朝的高度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铭序》是太宗皇帝一生执政理念、治国纲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一部写实版的《贞观政要》。一部《铭序》即是黄河流域初唐文明的理论体系及核心价值。

  (作者单位: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理论/评论
   第06版:时事新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双塔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晋祠之铭并序》与初唐文明
多一些暑期公益托管班
平价不是豁免批评的理由
开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局面
多方发力 让研学旅游更规范